秋日的长安,阴云低垂,空气中弥漫着沉闷的气息。
宫中的气氛也如这天气一般,让人窒息。吐蕃的和亲请求被推到明面上,并且经过朝堂讨论后,得出了一个让李梦难以接受的结果——皇帝默认和亲可能是最优解。
消息传到长公主的住处时,整个院子都陷入了寂静。
“吐蕃不仅点名您,甚至威胁说若没有这场和亲,他们可能会重新集结部族对大唐边疆发难。”德宝急急禀报,声音中带着一丝惊慌,“而且最糟糕的是,王德忠已经放话,说和亲之事本就是为国家大局,公主不该为个人意愿反抗皇命。”
“父皇的态度呢?”李梦声音低沉,努力维持冷静。
“圣上未直接下令,但显然对您的态度更加严厉了。他让尚书房传话,让您即日起闭门思过,少涉外事。”德宝的脸色更加难看,“长孙皇后那边……也没有明确表态。”
听到这里,李梦心中一沉。
尚书房的传话表明皇帝的怒意,而母后的沉默更是让她感到无助。她深知,长孙皇后不是不愿意帮她,而是已经察觉到她的行动牵动了太多势力,甚至可能破坏后宫的平衡。
这一刻,李梦的现代价值观与古代现实的冲突再一次显现。她想要掌控命运,却发现自己的力量渺小到连挣扎都变得徒劳。
接下来的几日,风暴越演越烈。
吐蕃使团公开在长安城中放出消息,称大唐皇室素有重承诺的美德,此番提出和亲请求,是对大唐至高礼节的肯定。消息传开后,朝野议论纷纷,不少官员开始上奏,认为和亲能够换来边疆的稳定。
与此同时,内库中有关李梦的谣言也越发离谱。有人暗中散布消息,说长公主执意插手内库事务,是为了满足个人贪欲。甚至有传言称,她试图挪用内库资金以讨好某些权贵。
这些谣言迅速在宫内外蔓延,将李梦置于风口浪尖。她的支持者寥寥无几,反倒是反对者和幸灾乐祸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是想把我推到死路上。”李梦冷冷道,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
德宝愤愤不平:“公主,这分明是有人故意引导!王德忠那边最近活动频繁,这些谣言恐怕是他的人散布的。”
“单凭王德忠,断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量。”李梦冷笑,“他背后的势力终于开始现形了。”
可即便她明白这些背后的操控,也无力反击。吐蕃和亲、谣言四起、皇帝的不满、后宫的沉默,每一环都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将她牢牢困住。
沉默不代表无声反击。
在一次偶然的宫中小宴上,吐蕃使团特使阿史那铁木直言不讳地提到:“吐蕃对于长公主的美名早有耳闻,若能促成此事,定能成为两国友谊的美谈。”言辞间,竟当着众人提及和亲事宜,甚至隐隐点出这是吐蕃部落的共同心愿。
这番话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众臣或沉默,或附和,而李梦却没有资格出席,只能从旁人口中得知消息。
最令她愤怒的是,这番话没有遭到任何反驳,甚至连皇帝也仅仅以“此事需从长计议”搪塞过去。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对吐蕃态度的一种默许。
“他们将我视作筹码,却无人关心我的想法。”李梦声音冷冽,双手紧握成拳。
“公主,您若是服个软,或许还能……”春杏小声劝道。
“闭嘴!”李梦猛地站起,厉声打断,“软弱从来换不来尊重,更换不来生存的机会!”
可即便如此,她也无法掩饰心中的绝望。这是她穿越到大唐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无力。现代社会的理念和手段在这座深宫大院里显得如此苍白。
更糟糕的消息接踵而至。
王德忠公开向皇帝递交奏折,请求彻查内库亏空一事,并暗指长公主参与其中。虽然奏折没有直接指名道姓,但他的用词隐晦,早已将矛头指向了李梦。
奏折送达的当天,皇帝下旨,让户部派专人协助内库盘点,并命令李梦彻底退出内库事务,任何相关事宜都不再允许她插手。
“父皇这是在敲打我。”李梦看着圣旨,喃喃道。
“公主,您现在不能再硬碰硬了。”德宝满脸焦急,“局势已经完全不利,您得暂避锋芒,等风头过了再想办法。”
李梦没有回应,只是看着窗外渐渐暗下的天色,沉默良久。
她明白德宝的话是对的,可她内心的骄傲与倔强却让她无法低头。
这一场风暴中,她孤立无援,没有还手的余地。吐蕃的和亲要求、王德忠的步步紧逼、内库的调查、父皇的敲打——每一击都精准地命中她的软肋,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