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先生的大名,朕可是久仰了..\"
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不断翻涌的内心,身着长袍的朱由校略有些激动的朝着眼前精瘦干练的毕懋康点头道。
听得此话,一身工匠打扮的毕懋康赶忙躬身行礼:\"臣惶恐..\"但神色间却隐隐有些不太自然。
他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与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广宁巡抚薛国用等人同科,但仕途经历却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看不惯朝中的\"乌烟瘴气\"兼之不喜阿谀奉承,他虽是政绩卓越,却始终不得重用。
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将精力逐渐倾斜于钻研\"火器\",为此曾引来不少御史言官的非议。
毕竟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他的这种行为着实有些\"离经叛道\",压根不符合为官之道。
正因如此,他方才与酷爱西学,甚至公然\"皈依\"天主教的徐光启相交莫逆。
\"毕先生,对我大明现有之火器,有何见解?\"欣喜若狂的朱由校并没有察觉到毕懋康眼眸中转身即逝的落寞,而是兴冲冲的追问道。
术业有专攻。
眼前这其貌不扬的\"工匠\"在原本历史上,面临着\"众叛亲离\",诸多不利的因素下,尚且能够克服困难,完成改进\"燧发枪\"的壮举。
这一世,有了他的支持,毕懋康的成就,必然能够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回禀陛下,\"听闻天子提及正事,心中思绪万千的毕懋康便是微微眯起了眼睛,稍作思考之后,便在朱由校期待的眼神中正色道:\"如今我大明匠人制度腐朽,工匠积极性有限,兼之朝野贪腐成风,军器质量参差不齐,故而我大明将士并不热衷火器火铳,反倒是有些避之不及...\"
毕懋康曾任广西按察使,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等职,对于当地边军的情况多有了解,甚至还曾不止一次的亲眼瞧见过军中火铳火炮炸膛的情况。
起初的时候,他也曾怀疑这些火炮质量如此参差不齐,是工匠们出了问题,毕竟大明工匠也秉持着\"父死子继\"的制度。
代代传承之下,或许冶炼中的些许步骤出现了差错,也在情理之中。
但当毕懋康亲自将精力投注于钻研火器的时候,却是有些意外的发现,大明的工匠们或许技艺还停留在百余年前的水平,始终未有进步,但还不至于所营造出来的火器达到令军中士卒避之不及的程度。
真正的问题,来自于火炮的\"源头\",原因与市井中近些年脍炙人口的那句调侃:\"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大致相同。
在各级官员的层层剥削下,真正被用于研制火炮的银两少之又少,而工匠们制造的火炮数量又有明确数额。
故此,为了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务,这些毫无积极性可言的工匠们便选择了粗制滥造,不断削减成本,导致军中火器的质量越来越低。
据毕懋康所了解,驻扎在陕西等地的边军们,宁肯使用几十年前生产的\"老古董\",也不肯使用朝廷近些年\"研制\"的火炮。
但火器火炮终究不似可以随身携带的兵刃甲胄,光是平日里的\"保养\"便需要额外花费一笔银两,兼之受限于下雨阴天等恶劣天气,火器火炮使用的条件颇为苛刻。
因此,如今大明军中火器火铳的普及率甚至还不如国朝初年。
对于眼前毕懋康直言不讳的揭露了朝廷的\"腐朽\",朱由校的眼中非但没有半点不满,反倒是充满了欣慰。
这才是如今大明真正需要的\"能臣干吏\"。
\"爱卿真知灼见。\"迎着毕懋康及徐光启等人略有些不安的注视,朱由校心事重重的感慨道。
这王恭厂虽然摆脱了\"军器局\",由工部直接统率,但仍与兵部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那些毫无底线的官员们,都能够做出\"以次充好\",将历年淘汰的甲胄兵刃充入库房的荒唐事,克扣研制火炮的银两并不让人意外。
\"这王恭厂的总管太监呐?\"过了片刻,年轻天子像是想起什么似得,朝着身旁脸色铁青的司礼监掌印低声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