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十一月初五。
曹文诏带两千人北返回乡,行军到大同不需要走商路宁武关,那样就偏西了。
径直向北就可以,经晋中盆地,过石岭关,进入忻定盆地,继续向北,跨过雁门山,来到家乡雁北地区。谁要明代山西全图来,给您 自秦汉以来,雁门就被称为中华第一关,天下九塞之首,雁北地区与胡人直接相连,三千年兵家必争之地。
朱元璋在江南广积粮十五年,统一北方只用了十个月,开国将领带着士气高昂的步卒,采用兵团作战方式,步兵打骑兵,主动找北元主力决战,一路摧枯拉朽恢复故土。
此后又在草原多次找北元残余,把万里草原打的空空荡荡,鞑靼人跑到他们祖先都不敢轻入的极北之地,冰天雪地里躲藏,不敢轻捋虎须。
中原第一次完整控制河套和塞北草原,可惜北方人口实在太少了,经营广阔的土地难以获得效益。
朱元璋吸取历代教训,册封塞王固守九边,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总体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
东边以燕王为支点,沈王、辽王、宁王前出,中间以晋王为支点,代王前出,西边以秦王为支点,庆王、肃王前出。
九边互为奥援,支撑起大明五千里防线,让中原远离战场,休养生息,以期大明传世万代。
可惜这是老朱一厢情愿,军事力量堆积于九边,此消彼长,很快就与中枢失衡,靖难之役把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中原再度打乱。
朱棣吸取父亲的教训,削藩的同时,保证大明国防力量处于身边,拱卫京城。
但他毕竟不是藩王的老子,是藩王的兄弟,下手很不方便,需要循序渐进。
这就导致大明藩王实力天上地下,强藩稀少,富藩巨多。
晋、代、秦、肃、庆均为强藩,到宪宗时期,藩王护卫定制1700人,但实际上,代、晋、秦三藩,正德前都保持四五千人的护卫。
代藩是个特例,他的护卫到灭亡都保持五六千人的规模,成为天下强藩之首,但这问题不是后来皇帝造成的,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甚至是后来正德、嘉靖一起默许的后果。
代藩在百姓心里、在官场舆论,那是纯粹的烂人,但在皇族里面,有些时候是皇家脸面。
首代藩王朱桂在洪武二十五年才就藩,当时的大同府面积比山西其他地方面积加起来还大。
朱桂母妃是郭子兴的女儿,性格残暴、臭名昭着,朱元璋也算废物利用,把他放对了地方。
大同当时有很多溃兵、溃民,时不时还有北元残余来骚扰。
若是其他藩王,早就焦头烂额了,朱桂反其道行之。
把王府参军司三护卫全部拆散,百人一队,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自由抢掠,以抢对抢,以暴制暴,塞外残留的蒙古人逐渐胆寒,投降的蒙古人也逐渐归心。
于是,明史中有了个特别的记载:代藩自立国之初就出恶棍,宗室个个是劫匪,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无恶不作。
朱桂得了一个这样的名声,也是实至名归,不管怎么说,靠他一个人守住了偌大的地盘。
朱桂与朱棣都是徐达的女婿,靖难之役支持连襟,除藩的时候,朱棣对代王、宁王犯难了。
宁王内迁江西了事,对代王软硬都没用,兄弟俩开始十六年的怄气。
朱桂反正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光棍的很,根本不管朝廷说什么,有本事你就把我问罪。
朝廷拆撤三护卫后,朱桂把他们当做护院,依旧是王府麾下,十六年来,山西地方官对朱桂弹劾达四百多次,朱棣赐敕列其32条罪状,召朱桂入朝。
朱桂死活不去,有胆你就来问罪,朱棣是皇帝,那就继续问罪,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可能朱棣突然觉得没意思,第三次圣旨还没到,又追回去了,此后朱棣五出草原,代王之前还劫掠的地方,纯粹变成了无人区。
朱棣放弃对河套的控制,这下你还有什么理由保持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