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啸此时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在赶路闲暇之余或者歇息吃饭之时,他都会掏出这本小说品读。
李云龙无组织纪律,三次违反军规,三次被降职。
他的反叛、逆向思维、颠覆性的秉性在战乱频繁的战争年代被骁勇善战、战无不胜的光环所取代。
但是,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那些离经叛道的特点愈加突显。
他的观点与那时的权力话语南辕北辙,他因刚正不阿的个性而成了时代的异类。
他坚定了一生的信条“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最终葬送了他的生命。
他的最后一次亮剑,竟是他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换来和平环境下的暴动。
其实,李云龙早就预见了自己的死亡,或者说在面对那场动乱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的归宿做了规划。
所以,李云龙将他和赵刚的孩子送到好友孔捷处。
在此之前,他说到‘作为一个老百姓,怕死并不丢脸,如果作为军人怕死,那是世界上最丢面子的事’。
也正是心中有着这一份信念,当李云龙在被部下救出来之后,他毅然的放弃了生的机会。
因为‘一个军人,可以在肉搏战中被敌人砍掉脑袋,但他绝不可以被侮辱,军人可以去死,但绝不能失去尊严’。
所以在选择死亡的时候,李云龙异常的坦然和决绝。
在《亮剑》中,作者多次描写到李云龙在作战中非常珍爱战士的生命。
他会尽可能地采用战略战术减少战士的死亡,而非一味的冲杀,所以这样爱惜生命的人为什么能够勇敢地选择死亡?
本来他已经被部下救出,他可以选择隐姓埋名,也可以选择远走高飞,投奔战友。
可是这一切他都没有选择,他回到了家中。
并且通知到处追捕自己的马天生等人,静待死亡的来临。
李云龙之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就是因为“尊严”和“气节”。
这些已经远超于死亡,死亡的价值超越了生存,所以死亡已经成为他抗争的方式。
他用死亡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气节,彰显了精神的力量。
通读之后,张啸知道这本书的后半段才是点睛之处。
但是这是国庆典礼,不可能把后半段故事搬上电视,否则与目的南辕北辙。
难道要放弃这个故事,一个他非常喜欢的故事,或者说是一种精神。
大家看到张啸在看完书后,还是拿着书走来走去,呆呆愣愣的样子,很是不解。
他们这关系,不清楚就问呀,一问才得知。
张啸竟然还答应人家宣传部部长,要帮忙写个电视剧。
看到了这个小说,突然就有灵感了。
有灵感是好事呀,咋还闷闷不乐的,经过徐达开在一旁一分析,大家明白了。
要不还得说事情不要往复杂了去想呢,许杰这家伙此时的一句话,到让大家拨云见月。
“想那么多干啥,这不行那不行的,下半段不行就拍上半段呗!”
听了这话,张啸眼前一亮,忍不住走过去抱着呆了的许杰,亲了他大脑门一口。
“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哈哈!”
因此,张啸决定只用前半段故事加以改编。
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剧本创作,在七月初完成。
看着手里的剧本,张啸满眼期待,他希望李云龙这个角色能得到领导的欣赏、人们的喜爱。
张啸立刻联系宣传部部长齐志强,并把剧本材料电子版发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