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管,那是他叶永道自寻死路,正好光一个王家不够平息皇帝之怒,加一个叶家就差不多了。”
“就怕叶永道胡乱攀咬。”
“那就让他知道攀咬的代价,他一个人扛下来我们还能救他的族人、子孙,敢胡乱攀咬,我们先弄死他全族。”刘璟说道,“这段时间你别来了,免得出事。”
“好吧。”
朱雄英找王家村的所有人问话,得知王家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孩童丢失。
第一个孩童甚至可以追溯到洪武元年,往上可能因为还在乱世没有记载,只不过每次拐卖案发总可以破案,凶手也都被斩首,可惜孩子一个没找回来。
案子破了,凶手抓了,王家村百姓没理由纠缠,只是把怒气压在心底。
一直到王五的孩子也被拐,他不是普通百姓,也不是本地人,他没有忍气吞声。
王五是淮西人,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兵,后被任命为杭州卫百户,某次与倭寇作战时瘸了腿退役,在王家村分了地娶了妻。
王五的百户身份则交给了弟弟王六,此时王六依然在杭州卫当百户,所以王五才有底气拦驾喊冤。
当然王五也不是一个人,王家村百姓都站在他背后支持他。连续近二十年出事,几乎家家户户丢了孩子,要不是王五从王六那里获知太孙要来浙杭,恐怕王五都要去京师敲鼓喊冤了。
“翰林书院,谁盖的?哪个人讲学?”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朱雄英可不会用大明的办法查案,他参照后世的办案经验,从各家的信息入手,看丢失的小孩有什么共同点。
经过好几天的情报收集,朱雄英发现所有丢失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全是王家村附近的翰林书院的学子。
“是王翰林捐建,由官府派人讲学。”王五说道,“书院教渝皆是好人。”
王翰林就是王祎,同样是浙东文人一代,与宋濂一并修元史,教过朱标经学。
浙东文人当官后在家乡修建了许多学院,教农家子学儒,传播相同的理念,什么目的不言而喻。
王家村的人为了感谢王祎,将王家书院改为翰林书院,也是想取个好兆头。
“是不是好人要查过才知道。”
朱雄英一行人来到翰林书院,让学生休学一段时间,控制住教渝。朱雄英知道这个教渝可能并不知情,他才刚当这里的教渝不到一年,并没有为难他,也没有放他,免得走漏消息。
“看来被拐的孩子学习都很不错。”
再次收集情报,朱雄英发现被拐孩子的另一个共同点——都是名列前茅,有望考取功名的学子。
朱雄英第一个反应就是有人专门贩卖聪明孩子,这样在孩子长大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利,但想了想感觉不对。
这些聪明的学子都早熟,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被拐卖,一旦成就功名,恐怕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买他的人。
被拐案件并非近期才有,都十几二十年了,若最初被拐的孩子还活着,肯定已经成年,但官府并没有收到大面积养子杀养父的消息。
可见幕后黑手专门盯着聪明孩子有另外的原因,一时间朱雄英没了头绪。
几天后,朱雄英带人搜查整个王家村,依然毫无收获,兜兜转转又回到翰林书院。
“殿下,会否没有其他原因,凶手只为了这些孩子。”喜子见朱雄英烦恼,出言宽慰。
“理由呢?”
“殿下,臣家乡有一个习俗,会用童子尿煮鸡蛋,传言可以百病不侵。还有人说,要是能吃到文曲星的童子尿煮的鸡蛋,人会变聪明。”
朱雄英瞬间瞪大了眼珠,一脸不可置信看着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