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步骑结合、远近配合的作战方式,无疑是针对后金骑兵的克星。
在古代战场上,士气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时的明朝御林铁卫,由于先期抵达遵化,得以充分休整,以逸待劳,士气正盛。
相比之下,后金大军虽然兵强马壮,但长途奔袭而来,又经历了一天的苦战,难免有些疲惫不堪。
更糟糕的是,昨日遭遇明军火器的惨烈打击,勾起了后金将士在宁远之战中的“大炮恐惧症”。
那种面对火器时的无助和恐慌,像梦魇一样,再次笼罩在他们心头,让他们的斗志大减,士气被动。
而明军这边,曹文诏率领的骑兵,却展现出勇猛异常的战斗力。
在后金军阵中,他们左冲右突,节节胜利,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
在这种强大的攻势下,后金军队渐渐乱了阵脚。
那些原本勇猛无比的铁骑,竟然在明军的冲击下,溃不成军,狼狈不堪。
他们慌乱地后撤,试图重新集结,却被明军紧追不舍,逼得节节败退。
皇太极望着战场上的惨状,心中震惊不已。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骑兵,竟然会在明军面前,如此脆弱不堪。那些所谓的勇猛善战,似乎都成了一个笑话。
明朝御林铁卫虽然在战斗力上有着强大的优势,但他们在机动性方面,却不如后金骑兵。
御林铁卫偏重于重装和防御,虽然能够形成坚不可摧的阵型,但在追击和奔袭方面,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如果说后金军是一只矫捷善战的猛虎,那么明朝御林铁卫就像一只钢铁铸就的刺猬,虽然防御力惊人,但在机动作战中难免有些笨拙。
不过,不得不说,后金军毕竟是经过长期训练和实战洗礼的精锐之师。
即便在明军的强大火力和冲击下,他们也没有完全崩溃。
经过了初期的惨烈牺牲和损失,后金将士终于在后方重新稳住了阵脚,开始有序地集结起来。
崇祯坐在龙撵上,远远地望着战场的形势,眼中闪烁着深邃的思虑。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大炮已经发言,该让敌人坐到谈判桌上了。”崇祯在心中暗暗思忖着。
他认为,此时正是收兵的好时机,不必再继续纠缠下去,免得功亏一篑。
于是,崇祯当机立断,下令鸣金收兵,示意明军见好就收,退回城内。曹文诏接到命令,立即率领骑兵掉头,为步兵撤退提供掩护。
只见明军骑兵在战场上来回冲杀,拖住后金军的追击,让步兵得以有序地撤回城中。
而后金军在面对遵化城上的大炮,却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铁骑,此时也不得不望城兴叹,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