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乾听的似懂非懂,但也没有过于纠结,这种专业的事情,他只需要问能不能做到即可,不需要深入了解细节和原理。
“目前最大能通信速率和最大可接入数量是多少?”杨乾问道。
这才是他真正关心的问题,通信速率的大小关乎到使用场景,如果通信速率太低,那就只能应用在军事和保密通信领域,无法放开民用。
可接入数量也是如此,如果一套量子通信系统只能接入几万个终端,距离民用还差了很远。
“你拿的这枚用户端芯片是32位量子芯片,瞬时收发数据达到4个G,具体传输数据的速度要看整个网络的用户数量,理论值能够达到上万倍。”
听完负责人的话,杨乾很惊讶,竟然这么强悍,瞬时就是立即的意思,由于量子纠缠的缘故,不存在时延。
只要对方发生变化,这里就立即发生变化,消息也就立即传输了过来。
就在杨乾震惊的时候,负责人接着道:“不过这只是理论值,实际上受限于消息转化的速率,这枚芯片最高通信速度只能达到100个G。
其实也能做的更高,但成本就要高很多,这是我们综合当前技术条件下,认为最具备性价比的方案。”
目前5G最高理论值是20G,实际上用户端的速度能达到1G就不错了,100G的速率已经相当可以了。
“那这枚芯片的成本是多少?”杨乾问道。
“不好说,因为使用的是常温超导材料,这种材料开阳能源集团还未对外销售,市场价还不确定。
不过我们根据开阳能源集团的可控核聚变建设成本推测,内部成本在100元左右,外部展示成本应该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
虽然实验室负责人的话说的很模糊,成本间距很大,但在杨乾看来完全具备民用条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按1000元计算,加上芯片公司需要赚取的利润,市场价2000元,依然具有广阔的市场价值。
不说其保密性,就是高出5G理论值5倍的速度,就足够让人疯狂,而且对使用环境的适用性也比电磁通信高得多。
有了量子通信,哪怕是在万米深海里面,依然能够流畅和外界通信,不再受到传输介质的影响,也不用担心物理阻隔的影响。
“整个通信架构呢?”杨乾问道。
“通信架构很简单,只有三部分组成:发送端、转发中心和接收端,收发端主要依靠的就是你手上的这枚芯片,其中的量子是和转发中心的量子存在纠缠状态。
转发中心获得传递过来的信息后,立即打包发给和接收端存在量子纠缠的模块,从而将消息传递给接收端。”
听完负责人的话,杨乾思考了片刻,问道:“如果这么做的话,转发中心岂不是要做的很大?会不会导致通信成本很高?”
“理论上每一枚收发端芯片中的量子,都必然要和转发中心存在纠缠对,不然就无法完成量子信息的传递。
我们的第一版通信系统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的,其实综合效益依然比现在电磁通信系统要高,已经具备商业价值。
但我们觉得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新的方向,能大幅缩小转发中心的规模和建设运营成本。
不过这要等到下个版本,就看老板你着不着急,如果着急的话,这一版也能用,如果不着急那就等我们继续完善。”
“……”
听到这话,杨乾对负责人的态度不知道如何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