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陪你一起隐于野》最新章节。
99,最闲适的生活,莫过于在小院中清居
闲适是一种优雅,闲适是一种从容,
闲适是一种境界,闲适是一种智慧
老子说:清净无为,人生常态。反观热闹喧嚣的尘世,在滚滚红尘之中,物欲不知道迷失了多少人,我们不能强求别人,但我们可以对自己有所要求,我有我自己想过的日子。热闹终归平静,繁华终将落幕,这以后的寂寥与安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而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以待的,我们需要的是,慢慢的坐下来,去思考,去感悟。
古人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得闲者便是主人。”
用白话说,就是那些自然的美景与风雅,并不固定属于某人,而是谁能有闲暇去欣赏、去体验,谁就是它们真正的主人。
在城市里,开发过热,寸土寸金,每一个地方都是有主的,每一个旮旯拐角都被某一个单位和个人占有着,想看看阳光,得走出高楼的阴影,想吸口新鲜的空气,那是一种奢望。
只有远离城市,来到乡村,最好是山村,有一方小院,上接天,下接地,开门见山,推窗望月,江山风月,都在你的眼中,得闲在自己的心里。
法顶禅师说:“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人们永远的依靠。大自然也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天空、浮云、繁星、露水、微风、土壤、河流、阳光、大海、草木虫鱼,甚至路旁不起眼的花草,全都充满生命的潜能。
不要随意对待大自然。一旦深入大自然,你会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又充满奥秘。”
想起去年七月在老家,蛙声与知鸟不知疲倦的嘶吼,夜空中星星密集而清晰,微风缓缓吹来,微冷又带点植物气息,空气干净清爽,置身其中就已是幸福之人。
这些自然的馈赠很难被人珍惜。
此生一定要把自己扔进大自然中,榨取养分滋养身心,敞开接纳它们无限的美。
生活之美,风雅之致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世界里,“身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心闲”。
明代画家孙克弘的《林下清课图》便是这种闲适哲学的完美诠释。
画中展现的种种林下清课,如礼佛、烹茗、展画、焚香等,无不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这样的生活,既是艺术的来源,也是审美的滋养。
在古人的眼中,这寻常的风雅便是生活的真谛。
文人养趣,审美生活
自六朝以来,文人墨客便以闲情逸趣来规范生活的审美。
这种审美不仅涵盖了文房四宝、书画古董,更延伸至奇石异香、山水酒茗,乃至各种手工艺品。
到了明清时期,“清玩”更是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他们消遣自娱的方式,也是他们构建艺术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如同时人吴其贞所言,雅俗之分,便在于这“清玩”之有无。
想那文人雅士,常常拥有一颗明澈自由的心。
他们将自己的爱好、痴迷与雅致,都根植在审美的土壤之上,从而催生出无穷的风雅情趣。
或是泼墨山水,寄托情怀;或是把玩器物,彰显志向;或是吟诗咏草,抒发清意。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以道德为根基,以仁爱为本,游走在艺术的殿堂,用闲适的心态来滋养性情,寄托自己的审美情趣。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行香子·述怀》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清居成了一种难得的庇护所。这里不需华丽装饰,不需追逐声色繁华,只需一心一意地回归生活的本真。清居,就是在简朴中找寻生活的深意,是一种远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生活方式。
古人应该最懂得清居之道,“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清居给人的明净之感。”闻韶音,习之,三月不知肉味“,是清居令人达到的忘我之态。清居,让生活变得简单而有深度。
闲居之美,身心涵养
闲适生活还要求我们拥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不仅仅是指我们的居住环境,还包括我们的工作环境和个人生活环境。
古人云:“寄至味于淡泊。”在纷扰的世俗中,我们的性灵往往被遮蔽,只有在心闲静时方能体悟其真谛。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宋·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宋·陆游《游山西村》
明人袁中郎谓:『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闲适,乃性灵居所。『天与人间清福静,不能饮酒厌闻歌』,品一壶茶,赏一幅画,写几行诗,闲而至性,便是清福。
想象一下那些幽居之士的居所:云林清秘,高梧古石环绕,仅有一几一榻,却令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风致。
室庐之中,花木扶疏,禽鸟和鸣;轩窗之下,书画瓶炉相映成趣。
听冬雪落满院子,梅花悄然绽开,围坐炉前,共享清欢,天气虽严寒,然清居暖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