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朝大海”到“低头种菜”:时代的变迁与幸福的追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这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从此,也让这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传遍了大江南北。
当读到这句话,一千个人的心中会有一千种场景。当人们看到大海,不自然的会生念出很多对于人生的感悟,因为大海的壮阔可以包装下我们所有的想象,就像下面这些: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是啊!满视野的蓝色。无暇、透明,纯洁、安静,足以融化自己的一种颜色,那是自然唯一赋予大海的颜色。”“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每个人都想要一所睁眼就能看到海的房子,生活在别人的爱慕里,推窗观海,看日出月生,俯览最美的沙滩。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最广为传诵的一首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朴实自然、温暖轻快、超脱出尘,因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温暖了无数读者的心。但很多读者可能没注意到,面朝大海的海子其实已经看不见春暖花开的景象了。面朝大海时,他想到是死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多月后海子选择了在山海关和龙家营的火车慢行轨道上卧轨自杀。这首诗中没有出现一无所有的远方,没有出现美丽而负伤的麦子,没有出现荒凉的大地和悲伤的新娘,海子抛却了他所钟爱的那些意象,用最质朴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曾几何时,我们怀揣着梦想,向往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那时,我们追求的是宽广的视野、无尽的可能和那份淡淡的浪漫。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低头种菜,抬头看花”的宁静与满足。这一转变,不仅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更是对幸福定义的一种重新诠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低头种菜,抬头看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一是理念不同,前者是浪漫,后者是现实;
二是时间不同,前者是片刻的游玩,是一阵风,后者是定居,是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活;
三是感受不同,前者是看风景,后者是生活;
四是生活哲学体系不同,前者是当代的派克,后者传承了中国文化,魏晋的隐世风,宋元明清的高人隐世;
五是生活环境不同,这是大海,一个是陆地,这个大海可能靠近城市,还没有脱离城市的灯红酒绿,而后者是山村或者乡村,就脱离了城市农村生活;
六是生活方式不同,前者是阳春白雪,风花雪月,追求开放和热烈及浪漫,或者是隐居,遁世或寻找一方清静之地;
七是追求的方向不同,前者务虚,后者务实;
八是适应的群体不同,前者适合年轻人,尤其是热恋中的年轻人,后着适合中老年人;
当然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理想不同,目标不同,心情不同,可能还有更多的不同比较。
这种转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往往感到焦虑和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安静的院子,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成了许多人逃离喧嚣、寻求宁静的避风港。
在田园,不要浮名虚利,更不要爱怨别离,去喜欢的地方,租间小屋安安静静的住下来,白天出门去看看风景,晚上归来,深闭柴门,手捧黄卷,于月光之下,喝着清茶,渡着岁月。
红尘无梦,我亦无梦,一生漂泊,到了中年,只愿守一分安宁,看夕阳落下,看华年远去。不问因由,不问得失,不问过往。
乡村的风景让我觉得熟悉而亲切,看到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绿树与青山,我就觉得如至宾归,内心笃定而踏实。
青山如屏,绿树成荫。屋前屋后有空地,可栽花种菜。
在这里,他们可以种上自己喜欢的花草,亲手培育出生命的绿色,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找到了久违的安宁和满足。
这个转变,是人们对古人田园情怀的追求和回归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田园情怀自古有之。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以田园为背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画作。他们赞美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有不少人有了新的爱好和追求,追寻田园生活,择一庭院,种上时令瓜果蔬菜,养上各色花草。像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在《饮酒》诗中描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与古人相似的田园情怀。
向往那种与世无争、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而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的追求。
这个转变,是追求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曾经满怀憧憬地奔向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梦想在灯红酒绿中绽放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