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生活的本真——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回归真实
人的第一个觉醒——大自然有平复情绪,治愈人心的作用,看天地,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每个人都有一份向往,渴望得到自然的亲近,大自然那是一座内心的圣殿,是灵魂深处的呼唤。有时候它像远山的呼唤,引人踏上旷远的道路;有时候它更像是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媚。
大自然是有气场的,其实回归大自然是最好的一种修炼。
英国《科学报告》杂志的研究证实:每周至少用2个小时去亲近自然,吹吹野外的风,闻闻山间的花,把自己还给大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人间烟火,遇见生活最初的模样!这里有自然古朴的村落,有炊烟袅袅,田野,大山,小桥流.水……这样有助于心理健康。
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治愈内耗带来的疾病,我果断的提前内退,来到山村,租居乡村民宿,过上了田园生活。
自然赐给我们生活的智慧、还有那清风、明月和天空的云。
斑斓的阳光催促着日月轮回的脚步,很快,大自然进入一个明媚的时光。天空的星辰、云彩悠悠飘荡。我祈盼那天空、那云彩,不要受世事的缠绕,不要埋没自己的灵性,在自己的空间里,能有一份优雅的安静。
“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生活的更好。”在梭罗看来只有置身于自然,亲近自然,才能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多少人曾幻想过,站在巍巍群山之巅,以一种凌云壮志的姿态看遍世界;又有多少人渴望深入幽暗而神秘的森林,聆听自然赐予的每一份奏鸣。
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或者工作,这种现象被称为“宅文化”。
日本将这类人群称为“蛰居族”,而在我国,则通常被称作“宅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待在家中,不愿意出门,逃避社交活动。
尤其是退休的人,自诩“退休以后,不陪任何人演戏,就在家里读读书,写写字,安静养老。
这个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退休人员由于他们往往在社会上的价值认同感不高,宅在家中熬日子,这种逃避行为使他们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智力和社交能力的衰退,一步步走向死亡。
长时间宅在家里,对健康损害极大。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时间待在同一环境中生活,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认知能力下降,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土拨鼠日效应”。
研究人员指出,长时间停留在单一且单调的环境中是造成心理和认知问题的关键因素。
多样化的环境则可以帮助人们唤醒记忆、激活大脑,提高身体机能。如果每天都处于相同的环境中,大脑难以区分各种记忆,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世界生物精神医学杂志》的一项报道指出,人们在户外的时间越长,其大脑中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灰质比例就越高,而前额叶皮层的灰质与记忆力密切相关,这意味着,长期待在室内可能会导致记忆力衰退。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精神病学专家通过对4万多名挪威志愿者的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人,不管活动强度如何,只要有户外活动,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都明显低于那些避免社交活动、长时间宅在家的人。
具体而言,与常人相比,不参加户外活动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1到2倍。
可见,长期宅在家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有可能导致身心问题。
人退休后到底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咸需要我们自己去品味,今天就用唐:郑谷《中年》一首诗来解答。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诗文大意可为:
长安城里天色淡淡,天空笼罩着漠漠阴云,在一片新年新春的气象中步入了中年,人太多情就会遗憾不能同花对诉,愁情满怀才知道唯有酒可以解愁。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心中积攒着满腔的愁绪,找不到人可以倾诉,想对花儿诉说,无奈花儿不能回应。愁到无解时,只能借酒浇愁,直到这时才明白唯酒有解忧的权力。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正值初春,诗人看到小院的墙根底下,冒出来点点的青苔,此情此景与诗人千里之外的旧居如此相似,于是忍不住在院中来来回回寻觅,寻找故第的丝丝痕迹。
整首诗,写出人到中年青春远逝,但仍身似浮萍,又一事无成的寂寥和沧桑,透着一股凄凉和悲苦,让退休人读后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