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那个时候,它还不叫台风,因为古人称它为“飓风”,也有叫“黑风”。
按照《太平御览》的解释,飓风就是具四方之风,也就是古人观测到台风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发生风向的转变,因此有四方之说。
在我国古代,很多人都留下过亲历台风的文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唐朝散文家、诗人韩愈。
因为韩愈在唐朝廷任职期间曾经两度被贬官于岭南,一次在如今的粤省清远市阳山县,一次在如今的粤省广州市附近,因此韩愈本人亲历过好几次台风,所以韩愈写了好几篇记录台风的诗歌。
在韩愈笔下,台风具有声音巨大、暴雨雷霆、风力极大、引发海潮等等特征,正如他所写的诗句“飓起最可畏”那样,在韩愈眼中,台风的破坏力可以说非常吓人。
而古人使用飓风来描述台风持续了一千多年,后来大约到了明末清初时期,也就是距今大约300多年前的时候,古人这种一直把台风叫做飓风的传统,忽然发生了一个奇妙的改变。
正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古人更多更频繁地使用“台[tái]风”来指代台风了,这个“台”字其实就是左边一个风,右边一个台。
反而把“飓风”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比台风要弱一些的风暴。”
[电话手表:台?这个好像是繁体字。]
[的告诉你:古代用繁体字不是很正常吗,不用才不正常吧……]
[第九世界:嘶,照主播这样说,这个转变是突然变成的啊!]
康强微微一笑说道:“后来在清代的笔记文献中,古人就对台湾地区的台风飓风做过分类。
古人认为农历正月到四月来的大风是飓风,而农历五月到八月到来的才是台风。
并且台风比飓风要大,经常几日几夜,而飓风比台风要急,突然爆发,来得快走得也快。
不过古人这种对飓风和台风的错位认知,跟我们如今参照西方气象学的分类是不一样的。
现如今在我们的气象学定义中,飓风对应的是英文hurricane。
通常把在太平洋生成的,就叫做“台风”;在大西洋生成的,就叫做飓风。
并且对中国人而言,台风的英语typhoon是个又好记又亲切的词。
而根据研究,这个“谐音梗”很可能是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结晶。
在希腊神话中,typhon是象征风暴的巨人,这个名字被阿拉伯人保留并带入印度,于16世纪以touffon的形式进入英语。
神奇的是,17世纪,toi fung也以近似的形式——toffoon——进入了英语,而这个词普遍被认为是粤语“大风”的发音。
而自古欧亚非的交流便已存在,像这种殊途同归的融合并非不可能。
如果不考虑语言流变,把“台风”直接解释为“来自台湾的风”也有一定合理性。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登陆我国的超强台风中,约3\/4在湾湾省登陆,花莲县承载的台风登陆次数更是高居全国榜首。
一些初次登陆湾湾、二次登陆闽省的台风,强度平均下降了30%。
并且由于受到台湾岛的阻挡,共有66个强台风在二次登陆福建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还行吧手机:闽省:感谢海对面的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