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一个人喝酒吗?
我会。
独自在家关了灯,开瓶红酒,回看一部老电影……能主宰支配自己的时光,是自由的感觉。
一杯酒,忘却所有繁杂。
一杯酒,朦胧世界无限美好。
一杯酒,身旁都是思念的人。
周末,如果没有朋友召唤,我会窝在沙发里,细细品味红酒带来的美妙体验。
从小到大,我是长辈们眼中的乖乖女,不抽烟,不涂指甲油,甚至极少化妆。这样的我在朋友眼中很素,很干净,也很事儿。但唯独,我喝酒。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喝酒,和表弟一起。趁长辈们外出的时候,我倆喝完一瓶香槟,一边看着德国版还是俄罗斯版的丑女贝蒂。那时我才读高一。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酒的甜美,自己变的开朗放肆起来,不需顾及其他,是自由的味道,是冲破夜空的那束光。
但,也是因为那次,我发现我居然酒精过敏,手臂大腿上长满了红色的小疹子,瘙痒难耐,足足两个礼拜才消散。
我想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样的情况吧,酒精过敏好像大多数亚洲人都会有。
我爸就有。
有次姨妈的卡啦OK开业,他喝了点酒,醉了。也不知道是谁把他送回来的,而且送到了后门口。深夜,母亲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一看,黑乎乎的,没有人。一股诡异袭来,母亲害怕极了,立刻关门。可是,敲门声又传来了,母亲鼓足勇气去开门,看到呈大字躺在地上的父亲用脚敲门。
自那之后,一晃快三十年了,我爸滴酒未沾,是个狠人,克制力极强。
由于外公一日三餐都要喝杯小酒,我妈自小就在酒罐里泡大的,所以亲朋好友间需要喝酒的场合都是母亲冲锋上阵的。
甚至母亲心情好的时候,自己在家也会小酌怡情。
而我,却遗传了我爸的酒精过敏。母亲为此总调侃父亲,说他基因强大。
但是,母亲觉得,女孩子能喝点酒是个好事儿,至少以后走入社会不会吃亏。为此,在我大学那会儿,母亲就开始训练我喝酒。
母亲自己酿了些葡萄酒,新鲜初酿一周出品,没什么酒精,就跟喝葡萄汁样的,我每天喝一点。
等我到了法国学了葡萄酒之后,才知道自酿的葡萄酒风险大,很容易滋生有毒霉菌。我就制止了母亲酿葡萄酒的行为,如果她想喝,我给她寄法国或者意大利进口的红酒。
谁都没想到,对酒精过敏的我,在法国居然选择了学习侍酒师,甚至继续深造拿了葡萄酒与香槟硕士。我是真的喜欢酒带来的体验,尤其是葡萄酒给人的柔情。
因为喜爱而学习,因为研究而每天小酌,因为小酌而逐渐热爱。没想到,我的这份坚持,居然也改变了我的基因,酒精对我来说已经不会构成身体威胁了。
当然,我也从不酗酒。酒这么美好的事物,怎能不慢慢细品呢?
在法国那会儿学酒,葡萄地里,酒窖里,品酒室里,哪有好东西,我就往哪钻。遥记得,在干爹酒庄实习的时候,他可严格了,每天要品几十款不同的酒。我一瓶一瓶的启开,每瓶就只喝一口,在口中品过后还得吐出来。回家路上遇到隔壁邻居家的小孩,露出牙齿朝他一笑,把他吓哭了。在他眼中,我张开了一口血黑色的獠牙。
但,葡萄酒就是如此神奇,任何一个因素都会造就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这就跟人生一个道理,先天和后天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个人,酒亦如此。
而我最擅长也最喜欢的是盲品,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参加比赛,我都是让众人为之惊叹的存在。
盲品葡萄品种是我的强项,这也是最简单基础的。如果还能盲品出国度,产区,村庄,那已是非常难的了。最难的是要盲品出酿酒师,以及用的是几个月的什么橡木桶和酿酒方式,那几乎就是神了。
是的,就是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葡萄酒的口感,天时地利人和。同样的一批酒,在不同的储存环境下,也会造就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这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瓶酒,味道口感是绝对一致的,这就如双胞胎也绝不会是完全一模一样。
我与亲朋好友之间喝酒,是浅尝辄止,是一边畅谈一边感受酒的芳香,是肆意江湖的那种畅快。但和同事客户之间,感觉就会是天壤之别。
部门聚餐,客户晚宴,去之前真的要先垫垫肚子。那不是去吃饭,根本没有时间吃,一个个轮流发言,你是要吃呢?还是要听呢?只能礼貌的饿着肚子听了,一顿下来,桌上剩下一大堆菜,实属浪费。没有时间吃,得有时间喝,端着酒杯酒壶,一个个认识,一圈下来,已分不清自己是谁在哪了。这就是职场上的酒桌文化。
如果只有简单的喝酒,那怎么行?还得有口号。
起初公司口号还是蛮有点朋克的艺术气息,叫“一路火花砍电线,牛逼带闪电!”。喊完,哐哐哐一顿干杯。
后来,就连总裁,太子和一众高管们都开始土气起来了,口号叫“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干干干!”听完我都觉得好尴尬,整个胃都不舒服了。
或许,除了酒本身给人带来的感受外,和你一起喝酒的人以及氛围环境,也是一种独特的感官。
显然,一个人喝酒与一群人喝酒,体验感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是享受。
一群人是放纵。
和自己喜欢的人喝酒,那是浪漫,那是闪着满天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