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她此刻揣测不停一直未曾触摸不到的地方,却在第二日有了最终的消息。
就在杨承闺被废的中宫令旨传至前朝的时候,这是皇后令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使用,朝中一时片刻自有非议。
但皇后统御后宫,本就有此权力,而这些群臣的非议也只是因为这是大渊新朝的第一次发出的皇后令罢了,众朝臣自然还是要看皇帝陛下的意思。
然而皇后此令,从一开始便是授意于皇帝陛下。
况且就在第二日朝议的时候,刑部尚书杨熙便因教女无方被责令回家中闭门思过。
杨熙身上的尚书一职虽未曾被撤,但所谓闭门思过却未曾言明时限,况且陛下当时似在气头,当朝便又令刑部侍郎暂代杨尚书一切公务。
这样一番动作,显然便是很直接地表明的皇帝陛下的态度了。
杨熙被停职回府后,连续三日上表请罪,但书表送呈陛下之后,陛下皆留中未看。
直到三日后,大理寺卿方建德就卫国公被刺杀一事调查结案,请见陛下复旨。
陛下是午膳后不久见的方建德,未时开始复又匆匆召见上下涉事官员十数人。
直至申时末,再召中书舍人制敕。
中书敕诏一出,甚至未曾交由门下审核,便已经十分快速地下达了下去。
敕诏的内容很简单,降旨申斥,罢免薛公望吏部尚书职,暂令金吾卫控制薛公望待审。
消息传出去,一时朝中人人自危。
短短三日,尚书省下六部之中竟然有两部尚书被斥,一人停职一人免职。
这显然是不小的动向了。
而与薛公望交好的那些人,原本还对此诏颇有疑议,本欲隔日面谏陛下。
然而第二日陛下身体不适,免朝一日。
若有要事可呈递上来,若要请见,那是一个不见。
见不到陛下,大家自然开始去堵挑起此次事情最明显争端的方建德。
好在方建德早先得了陛下示意,倒也坦然地应对上门来打探消息的众人。
一日之后,方建德精疲力尽地送走登门的最后一拨人,至暮鼓之后,悄悄登上了宫中来接的车马进宫复命。
而自方建德处回去的众人,从原本的人人自危,变成人人缄默。
自然能在朝中沉浮,最后还能立得稳脚跟的,哪个是愚钝之辈?哪个没有明智自保的手段?
再次日,原本该是休沐,但陛下病愈,复召百官朝议如旧。
然而上朝时,百官上奏议事如常,却无一人提及两部尚书之事,竟是出乎寻常地安静。
由全城哗然的刺杀之事开始,到满朝寂静的两部高官被免职,这事情似乎至此便是终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