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六零年代,踹开剧情奔小康

第212章 郑兰萍的退却(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回到六零年代,踹开剧情奔小康》最新章节。

结果走到中心大道上,就听见了突突突的拖拉机声。看到了坐在驾驶座上的男人,一脸络腮胡子,一边开着拖拉机,一边拿着个菜团子在啃,一边啃还一边掉渣……

李知新忙工作没顾上吃早饭,正好有师傅从家里带来了菜团子,友情赞助了他一个。

李爱云仔细看了两眼,随即转开了头。

罢了,他们没有缘分,这人不适合当她的女婿。

她没去农机站,直接回了家,把了解到的情况跟郑兰萍说了说。

小郑的脸色顿时精彩纷呈,内心一片虚无。

“没弄错吧?”

“应该是错不了,我先去了粮店,跟谢斌斌她妈打听了消息,然后我马上就往农机站走,在路上正好看到他,这一切都是碰巧,这才是他的真面目。你要是不死心,咱们明天再去公社看看。”

“好。去看看。”

在心里惦记了几个月,结果竟然是这种情况,不亲自看一眼,郑兰萍真的不甘心。

那天晚上,张瑞凤回到家,跟谢赟说起这事。

“我就按照咱们之前编好的跟她说的,她去找你了吗?”

“没有。她几点钟从你那儿离开的?”

“十点多点吧。”

谢赟想了想,说道:“十点多的时候,李知新试车来着,穿着油了麻花还带补丁的衣服,开着拖拉机,啃着菜团子,我们翟师傅家做的菜团子,纯玉米面的,一吃就掉渣,我吃的时候都得拿盘子接着。今天李知新饿坏了,直接拿着啃,就他那形象,李爱云要是看见了,应该直接就被劝退了。”

张瑞凤笑道:“我估摸着,她也未必全信,可能还得去看看。”

“那也不怕,李知新伪装得十分到位。”

张瑞凤点点头,又感慨道:“别的不说,李爱云倒是真疼闺女,对于郑兰萍来说,她可真是个好妈妈。就是太偏心了点。做父母的一碗水端不平,兄弟姐妹就容易闹矛盾。他们分家以后,两个儿子和他们很少来往。”

谢赟笑道:“我妈就比她强多了,木木也比郑兰萍要好太多。说起来,李爱云偏心,郑兰萍要是不那么自私,其实也还好。怕就怕当妈的偏心,被偏心的那个还理所应当,心里一点数也没有,那就糟糕了。”

隔了两天,谢赟在试车的时候遇见李爱云和郑兰萍,她微笑着停下车,主动和俩人打起了招呼。

“我听我妈说,你们想找小李,他这会在农机站修机器,你们要是找他就来吧,我介绍你们认识。”

李爱云:“……”

郑兰萍:“……”

见她们俩不说话,谢赟又说道:“别不好意思呀,跟我来吧。要不你们上车,我这两边勉强能坐人,我带你们过去。”

“不了不了。”

李爱云和郑兰萍齐齐摆手,主动送上门的,肯定不是好货,算了吧。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四姑娘变异了怎么破
四姑娘变异了怎么破
关于四姑娘变异了怎么破:霍思言倒霉,穿过来原身残魂不散,只能一尸双魂。本以为完成残魂的遗愿,便可占据身体,却不想原身是个小可怜,本该是霍家金尊玉贵的四姑娘,却被丢到庄子上自生自灭,回府后,谁见了都可以骂一句。她可不是软弱的原主,以乌鸦为媒介,查凶断案,驱邪避凶。霍家人看着一日日高不可攀的原主,跪地求饶。霍思言缓缓闭上眼睛,你们还不配我出手。
霍晓
彘仇
彘仇
关于彘仇:前世是世家嫡女的翘首,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因清高孤傲而引狼入室,直至落的自己被做人彘残死,整个家族也因此覆灭。重来一世,机会难得,看她如何大杀四方……
青木秋桑
别惹她,女巫是皇妃,打人还疼!
别惹她,女巫是皇妃,打人还疼!
关于别惹她,女巫是皇妃,打人还疼!:(非纯正西方世界背景,糅杂东方西方、古今结合、多种私设,介意勿喷)(胎穿,前世是位于不同时代世界的人。另,本人有心碎综合症,一点点虐就会鼠,1v1放心HE)圣女高贵圣洁,女巫心狠无情,这是大家公认的。知道真相的同学们不以为然:你们真是被猪油蒙了心!某一天,圣女和女巫在森林中相遇……渐渐地……看着笑得欢愉偶尔摆烂的圣女,人们发现,向来高贵的圣女好像越来越……接地
朝暮与我
穿书后,我只想活着养反派
穿书后,我只想活着养反派
关于穿书后,我只想活着养反派:桑桑一觉醒来,穿进一本名叫里的小说中。她不是女主,她只是书中反派记忆中早亡的妈妈。小时候,反派乱跑,差点被车撞了,妈妈救了他,车祸而亡。从此,反派很是自责,认为是他不听妈妈的话,才害死妈妈。后来,遇见跟妈妈有几分相似的女主,他把所有的愧疚放在女主身上,帮女主扫平所有的障碍,做了很多坏事。最后被女主背刺,绝望的在妈妈墓碑前自杀而亡。
伤心的肥猫
三姝破局:幽冥玉佩之谜
三姝破局:幽冥玉佩之谜
关于三姝破局:幽冥玉佩之谜:女主苏瑶以玉佩开启密道,联合沈砚之率军护驾,林婉清当庭指证七皇子谋反,楚汐以毒剂配方为证揭穿李长庚罪行。七皇子伏诛,皇帝临终托孤苏瑶,允诺女子可入仕参政;林婉清母亲沉冤得雪,她选择退隐江湖开设女子学堂;楚汐继承师父遗志,成为太医院首位女仵作,暗中追查幽冥阁余党;沈砚之辞去官职,陪苏瑶镇守朝堂,两人以“君臣之谊掩饰彼此情愫。最终,大楚颁布,三位女子以不同方式在新朝留下传
文苓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