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哥,把刀放下

第366章 走进国学堂(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秦:哥,把刀放下》最新章节。

至少他弟弟短时间之内不会插手他在朝堂的布局。

这让嬴政觉得他与他弟弟都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然而嬴政这个心实在是放的太早了。

因为程骄这门课是帝王特批,国学的那些夫子没听过程骄授课之前,不敢对程骄的课有所评价。

这就导致直到程骄上课之前这些夫子既不知道程骄打算教授的内容。

也不知道这个新来的夫子脾性如何。

不过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

虽然是由吕不韦举荐为国学夫子,可这些人私底下都见过程骄,对程骄有过深入了解。

他们这些人比谁都清楚,整个国学最不能得罪的人不是吕不韦,而是长安君。

虽说如今长安君已死,可他们这些人也不应该违背自己的良心,参与进政党纠葛之中。

于是在一众国学夫子的盼望当中,程骄授课那天终于到来了,只不过这一天诸多国学的夫子都被吓得魂不附体。

“长安君不是死了吗?”

“前线传来消息,长安君确实死了无疑。”

“对啊对啊,大王甚至为长安君举行了葬礼。”

那些夫子用眼神互相传递消息的时候,这些国学的学子则是十分激动。

他们在国学学了好多年,一直有个疑问。

就是当他们选择要入朝为官的时候,究竟该选哪个大人推荐他们呢?

朝廷之内的政治问题,国学内的夫子从未瞒过他们。

有不少人认为吕不韦权倾朝野,可吕不韦一脉不可完全依附。

也有的认为他们可以学李斯,先由吕不韦举荐入朝,然后再独立出去做一个能时刻发表言论的官员。

不过这些都是学子们都设想,没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他们并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李斯大才的。

程骄进来准备教学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学生们在交头接耳,像极了他上学时候的样子。

从前面摆着的桌子上拿起一个教鞭,程骄使劲的在桌子上敲了敲。

“肃静。

自我介绍一下,我乃是你们的新夫子。

出身程氏商会,曾与长安君一同去商路探寻,也曾追随长安君荒芜之地。

今日我将为你们教授的课题是如何成为大王门生。”

程骄的话一落地那些学子就炸了锅。

刚想要讨论,他们就发现眼前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夫子看向他们的目光,由原先的平和变成了锐利。

好似他们是垃圾一般。

那种高高在上的施舍形态,他们这些学子已经很久没见过了。

“都说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因大王与长安君如此有吕相协助才办起来的国学。

你们在国学之中学了那么多知识,未来你们都有可能入朝成为我大秦的官员。

怎么临近毕业,连最基本的保持学堂纪律都做不到吗?

看来你们离毕业还有很久。”

在座的学子当中有不少都是贫苦出身,甚至有一部分是孤儿。

在国学的这几年,他们活得很潇洒自在。

可他们知道他们想要在这乱世立足有多难。

一个个收起之前嬉闹的样子,跪坐在课桌前,他们不想失去读书人的身份。

而凭借三言两语就镇住场子的程骄也很是满意。

“不错,都是我大秦的栋梁。”

“接下来我们就讲点干货,比如你们入朝的方式以及你们该如何生存。”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时代,是如今的我们能见到的和坚持着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习惯的起源,是我们的根!读历史,为什么不读春秋?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之鲁国文化的历史杂谈。鲁国在三百年春秋史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春秋风...
千里草人
长相思:折柳祭
长相思:折柳祭
关于长相思:折柳祭:毛球是大荒第一灵力高手九命相柳的灵宠,在死亡后却在九幽冥界混得风生水起,成了九幽红人,并混成了九幽帝君身边的大红人——渡鸦。她利用身份之便,寻找相柳神魂,并在解救相柳途中解锁不同新身份。最后相柳有没有复活,又能不能絮小夭再续前缘呢?
割浆
转生咒回的我却又加入了石纪元
转生咒回的我却又加入了石纪元
前期咒回,后期石纪元沈芜看着开屏小广告的话想都没想就点了是当沈芜努力卷生卷死的打算出生时,却发现要去的世界好像不太一样?说好的石纪元呢?我眼前这坨乌漆嘛黑的东西是什么?眼前这个白毛和怪刘海又是怎么回事?货不对板啊!就这么打算在咒回世界好好生活时,又看见了熟悉的大葱头……两个世界融合在一起了,双厨狂喜……完全不是啊!要操心的事情好像更多了。
清宴宴宴
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
如果穿越大明改变历史的最好机会在哪?很多人都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是越到后期越是艰难,东林势力已经遍布朝野,魏忠贤大杀特杀都没有搞定,凭什么你去就能?后期BOSS闯关,等你还没有闯完,你都油尽灯枯了。所以最好的时间就在永乐前后。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处于鼎盛状态,永乐帝朱棣的政治地位和声望也正处于顶峰。这个时期也是明朝对外扩张和探索的时期,如果能够利用现代知识,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
焚琴煮鱼
带着漫威回北宋
带着漫威回北宋
带着漫威的神装回到了北宋!左手美队盾牌,右手雷神之锤!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让一心求仙的宋徽宗认为仙人下凡!
窗台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