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个人的精神聊斋》最新章节。
于新南终于睡着了,可是他的脑子却始终不肯停下工作来,反到更兴奋了,兴奋得一塌糊涂。于新南刚闭上眼,就看见小街上他父亲住着的老屋前,那一溜的高低不齐的石头上,陈狗儿老人独自坐在那里,憨呵呵的,老脸上写着的那份寂寞和沧桑,令人肃然动容,心生怜悯和心痛,于心南感觉心下一阵悸动。
梦,当然是梦,于新南当然是做梦了。小街上承载着太多的人生记忆,是于新南在梦中突然复苏的记忆,也是另一个死去的人生前的记忆。于新南梦里复苏的记忆,像一部泛黄的老片子,开始放影。死去的陈狗儿老人作为于新南记忆中的一部分,重新以鲜活的形象,走入生动的剧情,呈现在于新南的梦中。而死去的老人,以记忆的形式,真实复活,飘进于新南家里,以一股阴冷的气体的形式,旋转在睡着的于新南的眼前。
于新南听到了老人说的第一句话,仿若电影的画外音一般,传到于新南耳膜上。新南,你家门前的小街上,有你记忆中抹不去的故事,有我悲苦人生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我们爷孙俩就这么说说话吧,回忆回忆往事,好不好?
睡梦中的于新南,只看到了小街上坐着的陈狗儿老人,一如生前的样子,又如一尊饱经风霜的雕塑,却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在那个方位,就观察到了老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异常清晰的梦境,又是一场长长的生动的记忆叙事。
接下来,魔幻的一幕就出现了。陈狗儿老人说,新南,你还讲得朱大爷么?于新南说,我记得,我还能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朱大爷就从什么地方跳出来了,就扑入了于新南的眼帘,在陈狗儿老人身旁的石头上,朱大爷噙着长长的旱烟袋管,烟锅里冒出袅袅的青烟。小街上就变成了两个坐街的老人。
陈狗儿老人说,你还记不记得香花老婆子?新南。于新南说,记得,不就是守了一辈子活寡,住在南院里的那个人缘极好的老婆子么,我记得,她也喜欢来小街上坐坐的,她不爱说话,更不喜欢说别人的闲话,孤孤单单地活了一辈子。但是老运不错,住在城里的儿子把她接走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人。陈狗儿老人说,她早就死了。她来了,你再看看她吧。于是,小街上就又多出一个坐街的老人来,清瘦的面孔,雪白的发丝一团凌乱,被微风吹动,摇来摆去。
陈狗儿老人说,新南,这个老人你记得么?你再看看是谁?于新南忽然就看到死去了十多年的奶奶也坐在小街上了。这个奶奶不是于守忠的亲母亲,于新南没有见过他的亲奶奶,但这个奶奶陪伴了他完整的童少年。这个奶奶是城里的姑娘,命运多舛,人生里程曲折,一波三折,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才成为了她的奶奶。于新南忽然想哭,眼中就掉下泪来,奶奶,你还活着,我又见到了你。
陈狗儿老人说,这石头上还坐着一个人,新南,你应该更不会忘记吧。于新南就看到了石头上坐着的老昌大爷,他是听着他的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和聊斋志异度过童年的,是他家童年时代的老邻居。
陈狗儿老人说一个人,小街上就多出来一个人。就这样,于新南看到了小街上坐满了早己仙逝的老人,仿佛梦回了童年。于新南终于看到了自己,和他童年的那一群小伙伴,他们快乐地玩闹在坐街老人的面前。
于新南想先说说朱大爷这个人。朱大爷也住在小街上,门前有棵梨树,大黄梨还没有完全成熟,便己经成为于新南这一群小孩盯上的宝贝。他们无法无天,不惧怕朱大爷还坐在门前,就有人爬到了树上。朱大爷刚才还很是恼火,一看树上己经有了三个小孩,就变成了担心,慢点慢点,小心掉下来。
于新南说,朱大爷,老梨树还在院墙之下,花开花落,这些年来就是看不见了你。流年是很温暖的,流年也是很无情的。朱大爷,转眼我都三十七岁了,我的小孩都要准备上大学了,人生过得真快啊。
陈狗儿老人说,我不是咱们大阳河村的人,我也是咱们大阳河村的人。我的后半生都和大阳河村的人事交织在一起了。
香花老婆子的故事你听说过么?待嫁的年龄,咱们村的老三孩要找媳妇了,就和媒婆去相亲,就看上了她。
她却不是那个她。人儿娶到家里来了,老三孩把盖头掀起来,傻眼了,我没见过你呀,你是谁?老三孩这才知道被媒婆骗了,相了个替身,娶了个香花。
老三孩和香花一天夫妻日子也没过,就跑到了城里,从此就再也没有回过村里。战乱的年代,就当了汉奸。香花又怎么能再回到娘家去呢?丢人呵,娘家也不要她的人了,,就那样,她守了一辈子的活寡。
要不是那年她在路边拣了一个婴儿,辛辛苦苦养出息了,香花老婆子后半辈子就没着落了。
于新南当然知道自己的奶奶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当然了,他说不全乎,他只能说个大概。不是父亲讲给他听的,父亲不大愿意讲奶奶的人生,是母亲讲的。母亲也只是知道一点,更多的情节是奶奶活着时自己讲的。
奶奶是小城的女人,父亲是曹大东家家的掌柜,她们家的日子应该说还不错。要不是民国时代的百年动荡,奶奶的人生就不会一波三折,最后落实到他们家里了。这些过程奶奶是不会自己讲的,是母亲讲出来的。奶奶只讲她的童少年时代,讲她那时候她们家里的事情,讲他们家的沧海桑田。
百年动荡的时代,曹大掌柜家的生意不好做了。兵荒马乱,奶奶的父亲不敢再在外地当掌柜,逃回小城时,一个钱板都拿不出來了。奶奶说他们家那时的日子己经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她曾经拿着家里的粮升一连好几天都去和邻居借米。粮升是一种计量的容器,也是民间常用的器物。奶奶记得开始的时候还能借到一点粮,可日子一长,谁家还能借出来,大家的日子都艰难啊。兵荒马乱,后来城里的人连树皮根都吃光了,死了许多人。
大阳河村出过一个伪县长,那时风光得意,就相中了奶奶,生计所迫,奶奶就给这位伪县长做了小妾。解放战争时期,这位伪县长混不下去了,就逃到了西安,奶奶却被抛弃在家乡。
这时候大阳河村送新战士上前线,朱大爷的兄弟就和政府提了一个要求,硬是把奶奶要到他们家做了媳妇。如果就这样下去,也是好的。可人心善变,新中国解放之后,朱大爷的兄弟做了大官,就看不起奶奶了,而此时于新南的奶奶正好病死了,穷人家娶不起媳妇,奶奶便进了于家的门。
奶奶是一个由商人家的大小姐最终沦落到仆人地步的女人。于新南的祖母当时收留无家可归的奶奶时,动机就不纯,祖母很封建,折腾死了于新南的亲奶奶,这根续弦的命运同样好不到那里。
好在新中国的社会风情发生了变化,奶奶的日子也算是熬出了头,在于守忠的关照下,晚年还是过得比较幸福的。
老昌大爷可就说不上是一个好人了,但肯定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老昌大爷也不是根生土长的大阳河村人,时势造英雄,土改风云中,年轻的老昌热血沸腾,在他们村的农会做了会长,在他们村斗了地主富人还不行,还跑到了大阳河村里来,居然还能成为大阳河村的农会主席,而且后来还能成为一乡之长。要不是那场修水库大运动,得罪了乡里的书记,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又怎么会最终成为坐街的一个乡村老人。
不过,老昌大爷的聊斋志异讲得确实很好,滋养了于新南少年时代的心灵。于新南的记忆里,老昌大爷就是一道于众不同的风景。
于新南听到陈狗儿老人再次重复了他前面说过的那句话,新南,我不是你们大阳河村的人,可我也是咱们大阳河村的人。我的后半生就和咱们村的人事纠缠在一起。你有你的人生记忆,我也有我的人生记忆,这个村庄的人事,好的坏的,都己成为我生命中抹不去的故事。
陈狗儿老人说,新南,那天晚上你不是看到我还坐在你家门前的老石头上么?人都是有感情的,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也算过得平平安安吧。我就要永远离开大阳河村里了,回想起这一生的人事,这一生的沧桑,百感交集。我只是想在最后离开咱们村时,再在小街上独自坐一会,回味回味人间的烟火,你就来你父亲家了。我没有吓唬你的意思,我是没有想到你会那个时间过来看你父母。
于新南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说,老人家,不当紧,就算你己经不在世上了,你的这份情怀也叫人感动。如果你在那个世界还一时适应不了,还心心念念大阳河村,你就随时回来坐坐街吧,没什么吓人的。
于新南说到这里,就想起了那盏三百年可以不灭的古灯,说,老人家,你弥留之际,还没有说明白那盏长明灯是怎么回事,现在讲讲吧,我想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