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宋:澶州之战?优势在我!》最新章节。
是老子在前面扛着防御塔打,眼看着就要爆敌方的金币了,这时候你告诉我不打了?想跑?
给我回去!
就这样,三个英雄被逼着从自家一塔跑到对面二塔再战,不出意料地被对面赶来的射手当兵清了。
简直倒反天罡!
主力一崩,剩下的两路军也跟着崩溃,雍熙北伐就这么戏剧性的失败了。
太宗朝的法度,在连着两波的挫折下就这么建立了起来。
北宋武将的棺材板也就这么合上了。
但还没钉钉子呢!
只要...只要武将们能痛改前非,那还有希望!
可惜...
真宗朝。
武将们在真宗即位时,就给他整了个大活。
太宗驾崩,李皇后想立皇子赵元佐(疯了)即位,其野心,路人皆知!
内侍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定诰胡旦、都参与了此事。
若无“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控制住政变总指挥王继恩。
北宋,就得变成后宋了。
这里插一嘴,在《宋史·吕端传》中多了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的名字,但李继勋本人于太平兴国初年(约二十年前)就已经去世。
参与的人应是李继隆,他为李皇后之兄。
有参与的动机,在真宗即位后,他虽加使相衔,却“解兵柄,归本镇。”像是被放逐一般。
而李继隆又是大宋战神,当初打败了耶律休哥的狠角色。
他参与到皇位的争夺之中,无疑大大降低了赵恒这位“年轻”皇帝对武将的印象分。
但他不是主谋,这位“年轻”皇帝,年年检阅禁军,在澶州之战之间的一次辽军南下时,他还曾御驾亲征。
可谓极具“武德”,那大宋的武人是如何回报赵恒的呢?
王超率定州十万大军不动,致使辽军直扑澶州!
五代杜重威故事即将复现!
估计赵恒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的感觉大概是“一片真心都喂了狗”。
说真的,赵恒无愧于王超,但王超大愧于赵恒!
他的儿子王德用是个猛人,在仁宗时期做到了枢密使,但托他爹的福,受尽了白眼。
王超要是能够在事后到赵恒面前自刎谢罪,那宋代的皇帝对他们的军队或许还会多几分信心。
大宋也许就会走向不一样的结局。
但他没有!
王超此举无疑是给宋代武将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一月,真宗作文武七条颁给官员。
“文七条”我们不在此讨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看看。
“武七条”一曰修身,谓修饬其身,使士卒有所法则。
二曰守职,谓不越其职,侵挠州县民政。
三曰公平
四曰训习
五曰简阅
六曰存恤
七曰威严
七条都是让武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无一条要求武将果敢用兵。
其中没有王超的影响,作者是不信的。
说了这么多北宋武将的抽象事,可以说每一次重要的历史抉择,他们都成功地选择了错误的那一边。
就这,北宋的皇帝给他们机会给到真宗朝,给了他们四十年的机会,也能说得上一句“仁至义尽”了。
当然,皇帝也不是全无问题的,“车神”毕竟突然上位,又不善武功,弄一堆亲信到军队里面,坑了他儿子一把大的
他选择了“微操”,这或许也是皇帝对军队不信任的表现吧。
他的不信任也是对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一种双向奔赴。
皇帝往军队里面塞烂人,结果军队也不想着争一口气,果真越来越烂。
五代遗风,五代遗风!
相信说了这么久,读者们应该已经感受到了,北宋就是背着五代的尸体在蹒跚前行。
有许多的事,不是君臣不想做,而是不能做。
五代遗风经过三代皇帝,六十几年的祛除,在仁宗朝刘平、任福又玩了波大的,贪功冒进、不尊上旨,直接导致三川口战败、好水川战败。
算是把武将们的棺材埋到地里,用土夯实了。
在最为重视法度、重视秩序的大宋朝,武将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玩抽象,也是让皇帝彻底对他们死了心。
让文臣行武事似乎更加可行。
像范仲俺、韩琦、王韶他们就干得挺不错的。
“祖宗之法”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这大抵就是作者眼中北宋“武力不显”的重要原因了。
回顾历史,上一个承接乱世的“大一统”王超是“隋”,二代而亡了。
从这一点来看,宋隋之间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大宋960年开国,到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细属一下,至少有四次成为六代的可能。
一是,太祖崩,太祖宋皇后欲立太祖次子德芳即位,上去了就是主少国疑。
二是,高粱河之战中,宋太宗差点就被耶律休哥给逮住了。
三是,太宗崩时,李皇后欲立元佐即位,上去了也是主少国疑。
四就是澶州之战。
这么一看,宋应该和隋很像,差不多都是二三代而亡,在血火中彻底根除前代弊病,为下一个新生王朝垫好高台。
但大宋硬是在一代代君子的接力之中,延寿百载。
它的历史任务是“祛除五代遗风,不至于让中华大地滑向道德的深渊”,现在看来大宋完成得不错。
文风鼎盛、经济繁荣。
若北宋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像它前面的好兄弟一样,成了六代。
历史可能就不会再给中原机会了。
北边的辽国,穆宗干得还行,推行汉化,后面的景宗、萧太后、圣宗都是雄主。
五代时的契丹不够成熟,占领开封后,在其的残暴统治下,一年就被赶了回去。
经历岁月磨砺的辽国再打过来,大概率将一统中原。
然后就是北边的金国崛起,接着是蒙古大杀四方。
五代乱世卷出了一批武力极高的军阀,但同时也飞速消耗着人口数量,降低人口素质。
照这个时间线走下去,传统汉人甚至都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他们的复兴大业。
后面的“明”也无从谈起。
但中华传承也不会就此断绝了,因为辽国的汉化做得挺不错的。
总而言之,历史一百分的答卷,大宋答了八十多分,总不能因为它没考到满分就因此苛责于它吧?
研究完宋史之后,屈辱的情绪其实也有,澶渊之盟、宋夏合议,背后其实牵扯着许多事情,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纸盟约,写到哪里的时候再讲。
如果这本书活得到那个时候的话。
但大宋给我的感觉更多还是“无奈”,在一个个历史的转折点,总有名为“五代遗风”的阴魂拖后腿,把大宋逼成了这个样子。
因为它是最重“秩序”的朝代,在前朝“祖宗之法”既定的情况下,任后朝兴起再多风浪都翻不了天。
总有人喜欢说大宋的繁荣是建立在压榨平民百姓的基础上的,苛捐杂税众多。
但哪个封建王朝不是这样?哪怕是在最鼎盛的时候,他们真的把底层百姓当人看吗?
抛开宏观层面不谈,着眼于百姓角度。
所谓王朝更迭,无非是百姓从一个痛苦的轮回跳入另一个痛苦的轮回。
直到近代一轮红日升起,贫苦大众们多少才有了点当人的尊严。
无论如何夸赞,大宋说到底也只是个封建王朝。
再研究一下北宋的皇帝们,其实北宋七帝都干得还行。
大宋的弊病没有解决,但国力也没有倒退,甚至缓缓上升。
遇到了哲宗。
他接手的大宋,是一个发展到顶峰的大宋,但在顶峰的背后也有前代没有解决的问题积累得如一座大山一般。
但哲宗有雄主之姿,推动变法、压得西夏抬不起头来。
只要他能灭亡西夏,收复灵州,为大宋夺得一养马地,再借着“灭夏”之威望,革除弊病,那么他就能让大宋再次伟大!
他绝对有这个能力,但很可惜他没这个寿命,二十三岁,早早去世。
皇位就到了徽宗手上。
来得太容易了,不会珍惜,人是聪明,但私心太重,国家可没让他继续挥霍的资本了。
然后北宋就亡了。
皇位的传承失序,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这个我们下次再讲。
大家研究北宋历史的时候,目光可以从哪几个皇帝的身上挪开,转移到一些历史书不会记载的“小人物”身上。(比如宰相、枢密使之类的)
北宋是最重视“秩序”的朝代,皇帝们在既定的框架里面运行着,关注那些制定框架、或者是打补丁的人,或许能对北宋史有不一样的感悟。
写这篇分析的时候,脑子里有千言万语,但落在“纸”上,只有寥寥数言,总感觉意犹未尽。
若能耐着性子看到这里的读者,心中有想法的话,也能在评论区抒发你的意见和看法。(玩赛博斗兽的就不要来了)
最后,新人新书,还望大家多多支持。
【一些观念的主要参考了《祖宗之法》、《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宋初朋党和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细说宋朝》、《续资治通鉴》等一系列零零散散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