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修仙,整个修仙界都是我家

第53章 安家和祭炼五行山(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稳健修仙,整个修仙界都是我家》最新章节。

阵盘是枪,符箓是弹,光有枪没弹那不扯淡吗?

和其他一阶符师完全不一样,沈炼有足够的底气去尝试绘制二阶下品符箓。

其他符师没有的神念,他有。

其他符师无法掌控的二阶灵墨波动,他能掌控。

挥手间,制符材料重新回到储物袋中,沈炼一把抓起了五行山。

这件法器简直就是为五行齐全的修士准备的,他的运气还真是不错。

调整了心神后,沈炼将神念缓缓的没入五行山中。

一团五彩神色映照在感知中,五行山内充斥着金木水火土五种灵能,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交织的五种灵能中,存在着一圈五色光环。

“咦——”

沈炼收回了神念,眉头一皱有些不解。

从一阶法器开始,内部开始衍生灵禁,灵禁的数量越高,代表着法器的品质就越高。

一阶法器最高能有九重灵禁,一旦超过九重灵禁就代表着迈入了二阶法器层次。

一旦达到十八重灵禁,就是二阶顶级法器,超过十八重,就是三阶灵法宝的范畴。

在这个通用的规则下,一阶法器又有不同。

因为灵材的原因,一阶下品、中品的法器,很少有诞生灵禁,或者大都是灵禁不完整。

到了一阶上品层次法器,灵材品质提高了,炼器师在打造法器的过程中,灵材中的灵机才会更加容易重组成灵禁。

而且超过五重灵禁的一阶法器,在散修中留存量很稀少。

一个原因,就是练气修士买不起。

五重灵禁和三重灵禁的法器功效相差不大,反而要贵很多。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是炼器师学艺不精,无法让冶炼的灵材凝聚出更多的灵禁。

炼制出来的法器,宗门、大家族子弟不稀罕,只能流向低端市场。

此刻,沈炼就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便宜货了。

二阶下品法器,灵禁最少也得十道才对,怎么就一个五色光环?

一道灵禁,下品中的下品啊。

没有更多的炼器知识,沈炼沉吟了一会后,决定继续祭炼下去。

有些地方看似没路,可做着做着就通了。

祭炼二阶法器,需要三管齐下。

神念、精血、灵力。

这样祭炼出来的法器,掌控起来会更加的顺畅。

神念再次将五行山笼罩,沈炼挤出一滴精血,随后运转起五气朝元功,将自身五行灵力和五气相融,朝着五行山中没入。

嗡——

三种灵力在没入的刹那,顿时五行山绽放出了璀璨五色神光。

山尖尖上,一道五色光环凝聚出来,强大的吸力被释放了出来。

沈炼只感觉体内的五气受到了引动,呼呼的朝着五色光环中没入。

这情况让他吓了一跳。

只听说过魔兵在祭炼的时候,会榨干主人,没听过正常法器也会这样啊。

可这一会,五脏内的五气哐哐往外冒,沈炼也明白暂时不能斩断联系,否则前功尽弃不错,好不容易汇聚的五气也白浪费了。

就算是五气被吸干,事后重新祭炼五行灵物,此刻也得让五行山继续吸。

他将之前剩下的五行灵物拿了出来,可五行山上的五彩光环,对于五行灵物根本无动于衷,只爱他体内的五气。

求追读,求追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逆仙行者
逆仙行者
一场浩劫卷动了南海的修行界。这就像一场瘟疫,慢慢的扩散到了整个天下。天外来客,妖魔横行,百家诸子,纷争不断。谁说妖魔鬼怪都是邪,谁说百家诸子又是正。某一天……有一神秘少年出现了……他的出现让整个修行界为之动荡。
门庭望月
俺寻思魔法就是这样子的啊!
俺寻思魔法就是这样子的啊!
安夏一开始只是想加入魔法学院成为一名魔法师。当他学会第一个魔法火球术后,便发现一个问题。我这个魔法怎么跟其他人不一样呢?想着,安夏抬起头。在天空上,一颗陨石缓缓砸落。……第一卷(完)(1-53)间章(54-71)第二卷(完)(72-167)间章(168-171)第三卷(进行中)第四卷(未开启)(ps:未开启的卷会出现变动,有可能提前也有可能推迟。毕竟。未来是善变的。愿我们在这奇幻故事的大海上,直
长歌叹云悠
师傅,徒儿下山了
师傅,徒儿下山了
关于师傅,徒儿下山了:是一部以武侠为背景,融合了成长、冒险与情感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主角李清风展开,他自幼被青云门的师傅收养,习武修道,十八年后决定下山历练,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下山的过程中,李清风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也逐渐揭开了自己身世的秘密。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代宗师,最终在江湖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小说以李清风与师傅的深厚情感为主线,贯穿了他与朋友、敌人、爱
小鹿来了
丹剑神尊
丹剑神尊
混沌初开,万物未生前,有一混沌物,名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而演化阴阳,阴阳衍生五行,五行孕育宇宙。混沌诞生宇宙之时,也同时诞生两件混沌宝物,少年南宫九天,身负血海深仇,意外之下获得混沌宝物无极神鼎,开启复仇之路.......
大道于野
仙途风云录
仙途风云录
说他是凡人,有点修为,说他是修士,没们没派的,算得了什么修士?这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也是一个群魔乱舞的岁月。白身怎么了,白身也能踏步仙道,即便是人神共愤,亦奈我何?
廿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