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沉默不语,即令散帐。
众将散去,孔明正思虑间,忽报李严令子李丰自江州来见。孔明只道东吴犯境,心甚惊疑,唤入帐中问之。
李丰进帐叩拜丞相:臣父镇守江州,边境安堵。今遣某来见丞相,特来报喜。
孔明:有何喜事?
李丰自怀中掏出一叠书信,呈递给孔明:昔日孟达降魏,乃不得已。今累与家父书信往来,言欲复归蜀汉。因闻丞相伐魏,欲起上庸军马,愿为丞相前驱,从上庸直取洛阳。犹恐丞相因当年之事记恨,故寄书我父言之。丞相不信,请看孟达与家父累次书信。
孔明接过来书,逐封看了,不由大喜,厚赏李丰,使其自归江州。
李丰刚走,细作进帐密报:魏主令驸马夏侯楙把守陇右,又诏司马懿屯兵宛城。
孔明大惊道:孟达欲叛魏归蜀,其城中皆魏国兵将,难保不走泄消息,则必为司马仲达得知,其事必败。上庸复归于魏,则中原不易得也。
想至此处,便思一计,唤进部将郭模:命你到金城太守申仪处诈降,就说孟达降蜀。
郭模领命而去。孔明又亲修密书,命人送至新城,呈送孟达。
其书略云:近得李严来报,知公忠义之心,不忘故旧,吾甚喜慰。若成大事,则汉朝中兴第一功臣也。然极宜谨密,不可轻易托人。近闻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西向,须万全提备,伏兵击之,勿视为等闲。某自引军出汉中,即来上庸与公合兵。
孟达览书大笑:人言孔明多智,不料中某诈降计也。待你引兵来时,某便于接风筵上将汝擒之,则蜀亡无日矣。
乃具回书:宛城相距洛阳八百里,离我一千二百里。司马懿上表天子,来回一月有余,彼时某城池已固,诸军皆备。新城深险,司马懿必不亲来,派他人来时,则不足为患。请丞相务必要先于司马懿到达,则可同破仲达,乘胜北伐洛阳也。
孔明得到孟达回书大喜,密嘱来使:回复孟达将军,作速起事,可先打出某之旗号。则曹魏诸将见某旗号在此,必不敢来战。未举事前,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则必败。
信使领了孔明言语,回归新城,如实报予孟达。
孔明次日升帐,即令魏延、马岱引三千兵马,往上庸方向哨探。
镜头转换,按下诸葛亮,复说司马懿。
司马懿时在宛城,闻报孔明将欲出兵伐魏,心中暗喜,寻思接应之计。当时二子侍立于侧: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亦通晓兵书。
父子三人正在讨论军事,忽天使持节而至,下达诏令:命司马懿为征西大都督,假节,总督西北诸路兵马,行便宜之事,即日西入长安,以当蜀寇。
司马懿接诏,遂发都督符令,征调宛城诸路军马。
未及出兵,忽报上庸太守申耽家人现在府外,有机密事求见。司马懿令唤入问之,其人报说孟达欲反。更有孟达心腹李辅、外甥邓贤,随状出首。
司马懿故作不信:孟达乃魏国重臣,你家主说他造反,有何为证?
申府家人:今有蜀汉丞相写给孟达回书,误下在家主府衙,都督请看。
司马懿阅览来说,见果是孔明笔迹,一点不差。因暗思道:孔明一生精明,怎会将寄给孟达之书,误下到申耽手中?我知之矣。此必因未知孟达归降诚意,以此计令申耽催逼孟达速作决断,以释自己内心之疑。未料申耽却来我处告发孟达,孔明,你今番失算也!
想到此处,不由以手加额,对二子说道:此乃皇上齐天洪福也!孟达一举,两京休矣!我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
遂重赏三人,使其回报申耽、申仪兄弟,约定里应外合,擒杀孟达叛贼。
三人离去,司马师既对父亲道:可急写表,申奏天子。
司马懿: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事无及矣。
因又猛然想起,当年孟达与文帝曹丕所定诈降之计,欲诱诓孔明至上庸擒之。幸被自己在旁听到,今日此事,果然发生。
想至此处,不由冷汗皆冒,暗道侥幸,立即传令:速集三军。日夜兼程,如迟立斩。
一声令下,三军开拔。疾行七日,已望见新城垛口。便令扎营造饭,来日攻城。
却说孟达在新城,这日请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前来赴宴,席间说道:某已通过好友李严,与孔明约期起事,请其前来新城三郡。名为合兵北伐,实是诈降之计,以诓孔明入瓮,擒而杀之。我等建此大功,报于魏主,则必得新帝重任,不亦可乎?
申氏兄弟闻此,故作失惊:孔明若带大军前来,我等如何下手?
孟达:孔明到时,见城内容不下许多军马,必将大军扎于城外,自率少数侍卫进城。某请孔明赴宴,埋伏刀手于壁间帷后,手到擒来;再请二公相助,稳住其护卫之军,就于席间杀之,不许一人走脱。共擒孔明之后,再以其令符到城外大营,夺其大军。兄弟呵,若果如此,你我便立下不世奇功。何愁不位至三公,继而封王哉!
说罢,不由手舞足蹈,乐不可支。
申耽、申仪二人闻此,恍然大悟,大喜许之。兄弟二人宴罢告辞,在途中计议道:须再派人通知司马懿,不是擒杀孟达,是合兵擒拿诸葛孔明耳。
计议已定,便各回本郡,预备修书,再遣人送去宛城。只因天晚,未及遣发。
次日一早,孟达下令,全城换上蜀汉旗号,并使人前去汉中,报知丞相孔明速来;又传报申耽、申仪兄弟二人,请三城共同易帜。
两使刚发,城楼上哨兵忽然入报: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
孟达登城视之,见一彪军飞奔城下,旗上大书:骠骑大将军,征西大都督,司马懿。
倾刻间之间,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引兵亲到,下令四面围城,犹如铁桶相似。又令二子及部下诸将:若孟达出城,不许听其辩解,立即诛杀。若有纵放者,军法无情。
孟达不解司马懿何来如此之速,想到如今满城皆换蜀汉旗号,此事如何解释?不由在城上行坐不安,彷徨无计。
惊疑未定,忽见两路兵自外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
孟达松一口气,暗道:他两个来了,某便好向司马懿解释。
遂引军大开城门,前来迎接申氏兄弟。司马懿见孟达出城,喝令:还不下手!
司马昭应声而出,纵马迎上。孟达刚要答话,司马昭马快刀急,孟达头已落地。
申耽、申仪骤马赶来,大叫道:将军且休动手,此乃孟达诈降诓军之计也!
然而孟达一腔热血已喷洒空中,如山花烂漫,哪里还来得及相救?
李辅、邓贤大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入城,此时尚不知孟达诈降之计。
司马懿升帐,才问二申:二公适才在阵上,因何喊叫且休动手?
申耽即将孟达诈降诱敌之计说之,最后叹道:如今人既被杀,皆无可辩也。
司马懿佯作大怒:不是你派人到宛城告密,某焉得昼夜兼程,受此劳苦前来平叛?说他降敌是你,说他诱敌也是你。你兄弟莫非与孔明通谋,欲献我三郡,陷我三军不成?
申氏兄弟无由解说,大呼冤枉。乱犹未了,探马来报:城北发现蜀军,约有数千人马,打着汉中太守魏延旗号。城南也有一支人马,约有数千,打着东吴丁奉旗号。”
司马懿即令二子:你二人分别领兵出城,将吴、蜀两军赶走,不必追杀。
二子领命,分从南、北门率军而出。司马懿即对二申道:你二人怎么说?如今连东吴都派兵来了,难道也是你兄弟去孙权那里报信,引其兵来不成?
申仪辩道:此皆是孟达要反,并与吴、蜀勾结。某与孟达不合,大魏朝中无人不知。天子将某兄弟分辖金城、上庸,亦为监督孟达之意,将军不可冤枉了我兄弟二人。那孟达与蜀国李严常有书信来往,诸将皆知;若又与东吴相通,亦非意外之事。
司马懿见二申服软,即便拉回话头,将其兄弟善言抚慰一番。
正说至此,司马师、司马昭引军回城,同时入帐禀报:魏延与丁奉见说孟达已死,我大军据城而守,便不敢来战,今已退兵。
司马懿大喜,即遣人上表,将擒斩孟达之事奏知魏主。
曹睿不知其父曹丕与孟达所定密计,闻报则先是大惊,继之大喜,对群臣赞道:侥幸侥幸。若非因徐公明之死,而复用司马懿为帅,我大魏危矣!
于是下诏:将孟达首级悬于洛阳城头示众。孟达之子议督军孟兴,免为庶民,令迁徙右扶风。封申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申仪为魏兴太守,封员乡侯,屯于洵口。
画外音:申耽原是上庸世家豪族,在当地名望、势力独一无二。此番相助司马懿平叛,本应厚封,但司马懿故以通蜀嫌疑为由,奏请魏帝将其兄弟调离上庸,可谓用意良深。申耽兄弟雄踞上庸、金城三十年,除魏蜀吴三家之外,可说是汉末诸侯中割据时间最久者。
司马懿即命李辅、邓贤把守新城三郡,自此上庸换了司马氏嫡系将领。安顿已罢,司马懿便引兵至洛阳,入京来见魏主。
曹睿: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间之计,悔之无及。今孟达造反,非卿制之,两京危矣!
司马懿:臣闻申仪密告反情,欲表奏陛下,恐往复迟滞,故不待圣旨,星夜而去。若待奏闻,则中诸葛亮之计也。今有孔明回复孟达密书,陛下看过便知。
曹睿:卿之学识,过于孙、吴!就请贤卿引军出关破蜀,特赐金钺斧一对,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右将军张郃为卿先驱,今已率三万军西出长安。
司马懿领命,急急出城,命三军起行,兼道西进。
司马师兄弟二人不解,问道:前番兼程而进,为擒孟达;今又何必紧赶疾行?
司马懿喝道:不必多问!兵贵神速,我若慢了,又赶不及也。
心中却道:以张郃之能,若破了孔明前锋人马,必致其伐魏大计,化为泡影也。
镜头转换,按下魏兵,复说蜀军。
魏延引兵回到汉中,上报丞相孔明:孟达已被司马懿所杀,末将救之不及。
孔明疑惑不止,暗道:司马仲达因前番修书与我,欲为内应之意甚明,今番却因何坏我大事?莫非孟达假降,欲诓我军,被仲达知悉,故而暗中助我,除了孟达?
因见上庸之路已绝,只得兵出汉中,直袭陇右。
遂令偃旗息鼓,隐蔽行军,不则一日,即到南安城外。
大军扎下营盘,城中细作来报:魏国驸马都尉夏侯楙,正在南安城中。
孔明分兵派将,吩咐如此如此,要计夺三郡。众将领命,各引本部军依计行事去了。
便在此时,崔州平使人送来密信,说明孟达诱兵之计,幸亏被司马仲达所破。孔明暗道好险,遂命将南安城围定,令军搬柴堆于城下,口称若是不降,便即烧城。(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