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华娱风向标》最新章节。
即便如此,还是比于院长高好多。
“刘导演实在过分,仗着自己年富力强,才华横溢,搞出这么好的作品让我们人艺的老头子整夜都没法睡,这不,院长只能派我来配合二位。”
只能尬笑,刘稚也不知道自己该难受还是该庆幸被自己搞得整夜没法睡的是两个老头子。
“只是啊,事发突然,很多演员不在院里,您二位要不看看演职员表,拉出个名单,我们再确定时间选角。”
于院长说话的样子诚恳,道理也确实如此,他们来得匆忙没有提前通知。
但是放在张局眼里,他不得不有别的担心。
“于院长,您院里都是大演员,名角,不会瞧不上我们的剧本吧。”
“诶唷,张局长,您这真是冤枉我了,这么说吧,这辈子能参与演出这个本子就无憾了。”
说完,张局将信将疑地点点头。刘稚则是掏出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的是人员安排:
由梁观华饰演王利发,濮寸昕饰演常四爷,杨力新饰演秦仲义,何并饰演刘麻子,冯原征饰演松二爷,吴钢饰演唐铁嘴。
把眼一瞧,于院长都不由赞叹道。
“刘编剧也太了解我们人艺了,几乎是把精兵强将全都点出来了。”
“话剧创作哪能离得开人艺,当然认真学习过。”
于院长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年纪大了,也没其他的愿望,人艺就像他的孩子,这个孩子能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善意。
“正好,有一位在排练,先去看看?”
随后,三人走到一处幕后,隔着老远,就听到台词对白,中气十足,口齿清晰。
叫停排练,一张端正的脸,小心翼翼地探看,一种由内而外的儒雅气质透露出来。
除了何并,还能有谁。
“快来快来,认识认识,这两位是负责戏剧节的张局长和刘导演。”
热情招呼他过来,于院长介绍道。把何并给说迷糊了,习惯性抿嘴问道。
“恕我眼拙,您二位谁是局长,谁是导演。”
刘稚赶忙举手。
“是我是我,剧本是我写的,何并老师,我是您的粉丝,看过您的...电视?”
本来想礼貌性地恭维一下,但是来前忘记查资料。
“我没演过电视主角。”
果然。
刘稚马上接话。
“没演过就对了,我是您的粉丝,专门为您写了两部电视剧,一部古装剧,一部年代剧。”
两个是于院长带来的人,何并本应该相信的,但是刘稚的样貌实在让何并没法相信他的才华。见状,于院长说还是先看看本子。
何并半信半疑答应下来,接过剧本,一字一句地仔细看。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首都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首都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和新时代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特务和外国兵横行。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即庞太监的残党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
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响起动人的军号。
一直看到其他演员排练散场,只剩下指望这话剧一夜成名的刘稚,视剧院为己出的于院长,还有努力完成任务保好乌纱的张局,围站着等待何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