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公元前627年,鲁国国君鲁僖公薨了。
按规定,一国发生国君去世、新君即位等重大事件时,必须向盟国通报,当然也必须向盟主汇报。
但新任国君鲁文公因为要处理国家大丧实在太忙,所以没有亲自赴晋国向晋襄公汇报,只是派出卿大夫公子敖出使晋国。
晋襄公处理完了一大堆事后,发现鲁国的这个问题线索还没有处置完毕,那现在可以腾出手来要教训鲁国了。
晋襄公之所以必须教训鲁国,那是为了维护晋国霸主权威的需要!
父亲晋文公以及历代晋君好不容易把一个强大的晋国交给自己,无论哪一方面都要将晋国维护好。
所以,在晋襄公时代的晋国,真的很忙很忙,单单史料记载的事件便相当多。
关于鲁国的事,则记载得更为详细。因为史料中有一部份量很重的《春秋》,这正是鲁国人编写的。
听说自己将要受处分,鲁国国君鲁文公慌了,他马上作出补救措施:带了大把的财物去晋国朝见晋襄公。
晋襄公一看,哟,服软了啊,但总不能这样放过你鲁国吧。太傅,你辛苦一趟,去接见一下鲁侯吧。
太傅,即阳处父。
公元前625年4月13日,阳处父受命,在晋国接受了走了将近一个月才到达晋国的鲁文公的朝见。
这代表什么?
这代表晋国正式开启了大夫级别的官员,接受诸侯国国君朝见之先例!
按理,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你晋国再强大,大夫就是大夫,人家国家再弱小,那也是诸侯啊,两国的外交活动,必须讲究一个外交人员地位上的平等。
你晋国太霸道了吧?
但晋襄公就是要立威,就是要霸道!
而且,晋襄公也实在太忙,老是把精力放在接见各国国君一系列繁文䋈节的朝见礼仪上,寡人治什么国理什么政?
晋襄公此举不但开启了在晋国由大夫接受诸侯国国君朝见之先例,还开启了在整个春秋江湖,由大夫接受其他诸侯国国君来本国朝见之先例!
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然后对晋国来说,这就形成了惯例。
过了两个月,即公元前625年6月,晋襄公在垂陇,即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召集了一个小规模的诸侯会盟,参加的国家有鲁国、陈国、郑国、宋国等五国。
这一次,晋襄公依旧没有亲自参加,他派出了大夫士穀全权代表自己。
士穀是晋献公时期赫赫有名的士蒍之子,这里开始登上春秋江湖舞台。
在接下来的晋国风云中,士氏家族将继续着先祖的荣耀。
这次会盟主要商讨的是卫国居然入侵晋国该受何种处罚的问题。
就在这次会盟中,陈国替卫国讲了好话。
再加上卫国逮捕了执政大臣孔达,主动并交给晋国处置,所以晋国最终放过了卫国。
由士穀代表晋襄公主持的诸侯会盟,进一步展示了晋国的强势,也令天下诸侯不安起来。
这叫什么?
这叫强权政治!
但晋襄公实在顾不过来,因为他确实是够辛劳的。将中原诸侯那些事务处理得差不多了,晋襄公又得提防西方的秦国了。
秦国在做什么?
秦国在酝酿着复仇行动!
崤山之战、彭衙之战,秦国接连惨败于晋国,再是晋国组织了诸侯联军讨伐秦国,夺取了秦国重镇汪邑和彭衙。
短短三年间,三次军事上的失利,秦穆公坐不住了。
此时的秦穆公,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他本坚定地执行着历代秦国国君既定的战略方针:
东进,向中原靠拢,融入华夏中原,成为华夏中原一分子。
但是,在强大的晋国面前,秦穆公几乎要失望了。
他已经很努力了,而且也获得了河西五城,将秦国的疆域东进到了黄河,达成了与晋国以黄河为界的伟大战略目标。
但他再也无法前进了,因为晋国实在太强大了。
秦穆公必须调整对秦国的战略方针。但连续三次失利于晋国,这还怎么调整?
这口气必须先出掉!
秦人本就是血气方刚的,秦穆公虽然是花甲老人了,但他必须要为秦国做最后的一件事:如当年韩原之战那样,再次打败晋国!
关于秦国的情报不断传到晋襄公手里,晋襄公皱着眉,思忖着该怎么来应付来自秦国无休无止的军事行动呢?
晋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会议召开了,赵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主公,秦国屡屡败于我国,这口气放在谁身上都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