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茶盏会影响观赏茶色,大多数人是不用的。但妙玉日常用的却是绿色的茶盏。
再来就是泡茶流程。从文里看,妙玉应该是第一道水就泡了茶,给宝黛钗三人喝了。
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宝玉便轻轻走进来,笑道:“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撤茶吃!这里并没你吃的。”妙玉刚要去取杯。
一句话的功夫,刚烧开的水,直接冲的茶。亲,你不熁盏吗???
错误的泡茶方法,错误的茶具,错误的水……这泡出来的茶什么味儿我都不敢想。
你当然可以认为就像妙玉说的,黛玉是大俗人品不出高洁的梅花雪水。
但我也可以认为,黛玉宝钗是被难喝惊到了,又不好意思当面吐槽,只能沉默着一言不发。
吹,实在是吹不动!
黛玉这个人形吐槽机想到刚才贾母的反应——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此时她心里可能在想:难怪老太太喝了两口就给别人了,这什么玩意儿啊!。
“这也是雨水?”
“刚才老太太也喝的这鬼玩意儿?”
在妙玉发表自己的高见后,二女一言不发,只有一句“宝钗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黛玉走出来。”。翻译一下,宝钗表示我和妙玉无话可说。
为什么宝钗这种社交达人这会儿都哑火了?
换成你,要是有个人在你面前装逼,你还很清楚她装的逼是错的,你大概也是这种反应。吐槽不礼貌,戳穿更是没必要,但去附和她,不好意思做不到,你又不是我祖宗。除了微笑不说话赶紧跑,还能有什么反应呢?
妙玉的判词怎么写的?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妙玉欲出世,但她从来心就不在空门,她是被逼着遁入空门。后文她给黛玉湘云续诗,自我认知根本不是什么出世人,直接就是我们闺阁女子。
就像对茶道。你说妙玉花了心思没有?花了啊。古董拿来当茶盏,费劲收集旧年雨水梅花上的积雪。但她用心了没上心,她泡茶这一节,乍一看花里胡啥,什么苏东坡用过的茶具什么梅花上的雪水,风雅的很,唬人的很,其实定睛一看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从她泡茶的细节就能看出她根本不懂茶艺,她对茶艺也没有发自内心的喜好。
妙玉嫌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脏,但从她的判词来看,她这个出家人活的远不如乡下刘姥姥清醒。
《增广贤文》里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很多非议。
去反驳,去辩解,去争论,只会让自己内耗不已,事情也会越描越黑。
不回应,不搭理,不解释,外界的言论再盛,也影响不了你的生活。
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也受过诸多非议。
当年拍电影,有人讥讽他“三脚猫功夫”;后来做美食节目,又有人说他“滥竽充数”。
对于这些非议,蔡澜始终都是入耳不入心。
别人说别人的,他则继续忙着写书、旅游,去各地品尝美食,活得潇洒而随性。
后来有网友问他,如何看待别人的负面评论?
蔡澜只回了四个字——不理没事。
其实,褒也罢,贬也罢,过眼云烟一刹那。
若为了这一刹那的争议,而耗费尽唇舌去辩、去解释,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黄永玉早些年也一直被一个叫范曾的画家诋毁。
那人说黄永玉的画“崇洋媚外”,嘲讽黄永玉是一个二三流的画家。
还在自己的画中,把黄永玉丑化成一条狗,被洋人牵在手里。
可黄永玉对这些事情从未回应过,他照旧画画、读书,看山看水,仿佛从没听过这些刺耳的声音。
渐渐的,这些言论就自己消散了,而世人对黄永玉的喜爱却依旧没有减少半分。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在世,被人批评没有什么不得了。如果对别人的谈论过分认真,那一天也活不下去。”在这世间,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被误解;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遭到质疑。
与其置身是非之中,被别人的非议左右言行,不如任由他人评说,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不辨是非,方得大自在。
当你不争不辩时,你周边的嘈杂之声都会远去,你便能不被世俗所扰,真正活得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