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汉文帝》最新章节。
“国公以为,我大明心腹之患在辽东乎?”刘恒敏锐的就察觉到张惟贤说的几人的共同点。
基本上都是针对辽事举荐的人才。
张惟贤尴尬一笑,道:“右佥都御史兼天津巡抚毕自严少负大才,为人公正,且不涉党争,陛下可重用之。”
听到这话,刘恒眼前顿时一亮。
尤其是不涉党争这一条,可太对刘恒心思了。
张惟贤略做思索,继续道:“天启二年,山东河北白莲教徐鸿儒谋反作乱,毕自严于此役中居功甚伟,陛下可调相关档案查询。”
“王承恩。”刘恒呼唤一声,道:“去,将白莲教徐鸿儒有关档案和与此相关的官员情况都给朕调来。”
显然,刘恒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毕自严。
一场谋反作乱,往往能够以小见大,看出不少东西。
对于徐鸿儒谋反作乱,刘恒有点印象。
此事过去没多久,且声势浩大,波及好几个州府,最可怕的是距离京城没多远。
在刘恒眼中,这可比当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挑动天下造反还要可怕的多。
仅凭这一点,刘恒就敢断定,如果他不插手干预的话,这大明朝,短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必亡。
试想想,距离京城没多远的地方,都开始有这种一呼百应的暴乱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中央的控制力已经衰弱到一个很危险的地步。
正因为如此,地方豪绅才敢肆无忌惮的摊派加税,最终给白莲教的壮大提供了温床。
徐鸿儒作乱,这是果,而不是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老百姓被逼的无路可走。
这时候出现一个能给口热水,给口米汤的白莲教,百姓不跟着白莲教走,跟谁走?
从来,老百姓就不是命里注定要跟着朱家走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一场谋反作乱,固然表明大明这艘破船要沉,但在这个时候,也是挖掘良才的极好时机。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一个臣子,能在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急君父之所急,忧君父之所忧,就有重用的价值。
偌大的天下,从来不缺人才。
他老爹,汉高祖刘邦,七年时间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为大汉的开国之君,所依靠的主力正是丰沛子弟。
这大明的洪武皇帝,不过一十三年就横扫天下,荡平群雄,也离不开淮西子弟的支持。
所以才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
而如今就考校他这个伯乐的眼力了。
没多久,王承恩就命人搬来了一个大箱子,里面全是关于徐鸿儒作乱的相关卷宗。
刘恒当即翻阅起来,看到毕自严在镇压这场叛乱中的种种举措,可卷可点,恪守底线却又不失灵活,不禁点头。
“果真大才也。”刘恒大致看完,不由感叹一声,就道:“朕闻,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此等大才,当为朕之萧何也。”
“国公秉持公心,为国举才,请受朕一拜。”
“陛下言重了!”张惟贤此刻也是吓了一跳,他未曾想到,在看过卷宗之后,皇帝对毕自严的评价居然如此之高。
萧何是何人?
即便张惟贤觉得自己读书不多,也知道那是汉初三杰之一,与韩信,张良并列,是汉高祖刘邦钦定的功臣第一人,更是汉朝开国第一位丞相。
现在皇帝说毕自严是他的萧何,可见皇帝对于毕自严的看重。
而更让张惟贤感动的是,皇帝的态度。
为了一个贤才,皇帝居然愿意折腰一拜,求贤若渴之心,可见一斑。
刘恒则是继续看起了其余卷宗,他相信,此番徐鸿儒作乱,绝不会只有一个毕自严崭露头角,应当还有其他忠臣志士。
忽然间,刘恒目光一凝,将手中卷宗翻来覆去,仔细看了几遍。
“国公以为孙传庭此人如何?”刘恒问询出声,将手中卷宗递给了张惟贤。
张惟贤亦是来回看了几遍卷宗,思索一番道:“此人在徐鸿儒谋反作乱之际,防备有功,后来到京述职,先授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又升稽勋司郎中,可却因魏贼篡权乱政,告假回乡。”
“可见此人不是蝇营狗苟之辈,是个做事之人。”
“陛下慧眼识珠,臣为陛下贺。”
“若此人肯出仕,陛下当委以重任。”
“只是魏贼那里……”张惟贤有些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