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汉文帝》最新章节。
朝钟声响,无数大臣进入皇极殿内。
比起以往,少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而这全都是崔呈秀干的。
上一次朝议,作为倒魏的急先锋,又被钦命负责抄家,崔呈秀为了自己的狗命,对昔日的同僚下手毫不留情。
抄家更因为知道不少人的底细,别人很难在他面前玩什么花样。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谁还能忽悠的了谁?
伴随着国库和刘恒的内帑日益充裕,崔呈秀在朝中的风评直线下降。
无数人恨崔呈秀恨得牙根直痒痒,但若说弹劾崔呈秀,那是一点都没这个胆子。
就现在这样的情形,崔呈秀不找上门来就不错了,哪还敢惹这么一个煞星?
这点子可是扎手的很。
而户部尚书郭允厚也是隐隐有些得意。
不为别的,就现在每日运进国库的银两就让他格外开怀了!
他什么也没做,纯躺赢。
国库里有了钱,他这个当家的自然是春风满面。
可也正是因此,一些大臣看着郭允厚的眼神也都变了!
朝中不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此刻看着郭允厚的神情,皆是有些怪怪的。
伴随着朝会的开始,刘恒听取着来自各方的奏报,这些奏报很枯燥也很乏味,但刘恒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
他饶有兴致的听着这些,这是他了解整个国家运转的渠道。
哪里受了灾,哪里出现了饥荒,哪里米价比之前便宜了,这些信息统统都有价值。
从诸多情报之中,他可以掌握国家的第一手渠道信息,进而不断的分析和判断,避免自己被下面的臣子骗成猪头。
而不相关的大臣在如此多的信息轰炸之下,皆是有些昏昏欲睡。
听了半晌,刘恒亦是觉得差不多了,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群臣,开口道:“众卿,朕既蒙皇兄不弃,忝为天子,常思治国之道。”
“朕久闻,治国,当以兴农为要。”
“今朕闻之,民间似有商贾,趁秋收之际,压低粮价,迫使百姓低价贱卖新粮……”
“朕以为,农者,国之大本也,商者,末业矣,若长此以往,恐国将不国……”
“惟愿诸卿共计议之,以安黎庶。”
原本还在打瞌睡的一些大臣,在听到刘恒这一段话后,猛然惊醒。
其中一人随即出列拜道:“陛下,此事恐是空穴来风,未必是真……”
刘恒瞥了那人一眼,不以为意,挥了挥手。
顿时,刘恒身旁的侍者捧出一沓宣纸分发给所有朝臣,刘恒这才道:“此朕命锦衣卫抄录京城周围各地近些时日的粮价,诸卿以为如何?”
“幸赖陛下洞察先机,臣以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郭允厚当仁不让,率先站了出来。
这倒是让刘恒微微惊讶了一番,原先在他的设计中是毕自严出来充当这个角色的。
“爱卿且试言之。”刘恒不以为意,既然郭允厚站出来,他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同时,他亦是想听听这位户部尚书的意见。毕竟,按照刘恒目前的观察来看,郭允厚总体而言做的还算是不错的,四平八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稳住了国库,没有出现纰漏。
“臣以为,当效李悝之平粜法,由国库出资,于民间购买粮食,稳住粮价。”
“臣愚以为,此番购粮,国库可拿出两百万两,则市面上的粮价足可稳定……”郭允厚信誓旦旦。
若是之前,他是不敢提出这个解决方案的。
毕竟国库都穷的跑耗子了,那还有余钱去买粮稳定粮价?
可现在不同了,抄家,让国库有了一些余钱。
所以,郭允厚也想用这些钱去为百姓做一些事情。
这样一来,自己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也不算白干。
只是,他这话一出口,顿时引来了不少敌视的目光。
刘恒摸了摸鼻子,他看向了郭允厚,眼神亦是有些奇怪。
此人,是不是在宫中安插了秘间?
“郭尚书,朝中各项耗费甚多,骤然拿出两百万两银子购粮,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左右不过是些平民百姓罢了,死则死矣。”
“郭尚书,你此举是否是慨国库之慷,成一己之私名?”
攻讦的话语接踵而至,这让刘恒眉头皱的更深。
这还是在朝堂之上,就如此堂而皇之。不过郭允厚的提议,也确实阻挡了很多人的财路,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朝中与此有干系的大臣如何能够轻易罢休?
郭允厚听着这些话语更是气愤,先前他出言不过是出自公心,好不容易国库余了一点钱,想要真真切切为百姓做点事情,却未曾想到,是这般结果。
此时,刘恒忽然开口道:“诸卿,勿要误会郭尚书,朕以为,郭尚书此乃老成谋国之言,卿等何以妄加攻讦,朕甚不取。”
“郭爱卿……”刘恒脸上带着笑容,道:“不知爱卿可有推荐的人选,来主持此事?”
郭允厚拱了拱手,道:“方才臣所进言,不过为大明社稷思虑。”
“何人主持此事,臣以为,宜陛下择之,臣安敢妄议?且臣若举荐,诸卿皆以为臣谋取私利,伏愿陛下念臣微躯,垂恩顾恤。”
“卿,忠臣也。”刘恒微微松了一口气,听郭允厚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在宫中安插密探。
“朕以为,昔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志虑忠纯,朕属意其统筹此事,诸卿以为如何?”刘恒缓缓开口。
“陛下圣明烛照,洞彻万里,臣亦有所闻,毕自严少负大才,任南京户部尚书之时,草场马匹皆有增益,此番主持购粮,必竞全功。”郭允厚率先表示赞同。
虽然是阉党成员,但郭允厚和毕自严并无过节,且又是皇帝亲提,郭允厚哪有反对的道理?
更何况,唯有如此,才更能更加彰显出他郭允厚并未在此事中牟利。
“臣也以为,甚是妥当。”礼部侍郎徐光启出列表示赞同。
朝中不少大臣先后出列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