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包青天断案传奇故事汇》最新章节。
北宋时期,庐州府合肥县有个孩童,名叫包拯。包拯自幼便与众不同,小小年纪,却沉稳聪慧,令人刮目相看。
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包令仪是进士出身,家中藏书丰富,家教甚严,自幼便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包拯长得虎头虎脑,皮肤黝黑,小脸黑扑扑的,可那双眼睛格外明亮,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透着一股灵动之气。
包拯十三四岁的时候,到庐州合肥城内求学,住在兴化寺里。兴化寺环境清幽,寺内藏书颇丰,是学子们向往的求学之地。
每天天不亮,包拯就起床了,借着微弱的晨光诵读诗书,那朗朗读书声在寺庙庭院里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知识的渴望。
有一天,阳光明媚,包拯和同窗们在寺庙院子里讨论学问。一位姓李的同学眼睛一亮,兴奋地说:“哎,听说城东集市今天来了好多杂耍艺人,可热闹啦!咱们去看看呗?”其他同学一听,立马来了精神,纷纷附和:“好啊好啊,去看看吧!”
包拯却皱起了眉头,认真地说:“咱们来这儿是为了求学,怎能因贪玩而荒废学业呢?若耽误了功课,又怎能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和先生的教诲呢?”
有个同学不以为然地说:“就去一会儿,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
包拯严肃地回应:“时间就是这样一点点浪费掉的。咱们现在的每一分努力,日后都会有用。今日为玩乐耽误学习,明日就可能因贪玩错过更多知识,长此以往,还谈什么考取功名、报效国家?”同学们听了,都觉得有些惭愧,便打消了去集市的念头,继续和包拯探讨学问。
又有一次,包拯和李姓同学上学途中经过一位大富翁家门口。富翁对这些学子很是羡慕,想和他们结交,便站在门口热情邀请:“几位公子,进来坐坐吧!”包拯和同学婉言谢绝了。
过了几天,富翁特意备好酒菜再次邀请。李姓同学有些心动,说:“人家这么热情,不去好像不太礼貌,要不咱们就去一次?”
包拯一脸严肃地劝道:“他是富人,咱们以后说不定会成为家乡的官员。若现在与他交往,日后可能就会被人情债拖累,还是别去了。”
李姓同学还是犹豫:“可不去的话,感觉真的不好意思啊。”包拯拉着他的胳膊,认真地说:“咱们读书是为了日后能公正为民。若现在因一时利益和富人结交,日后又怎能清正廉洁、公正执法?咱们可不能因这点小情面,坏了自己做人的原则。”
李姓同学想了想,觉得包拯说得有道理,最终两人都没去赴宴。
还有一回,包拯在书房读书,嫂嫂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进来,笑着说:“三弟,读书辛苦了,先喝碗汤歇歇吧。”
包拯接过汤,放在一旁,说:“嫂嫂,等我把这篇文章读完再喝。”嫂嫂坐在一旁,看着包拯专注的样子,忍不住劝道:“三弟,你读书也太刻苦了,要注意身体呀,别把自己累坏了。”
包拯抬起头,微微一笑:“嫂嫂,我知道啦。只是这书里有好多道理,我还想多琢磨琢磨。现在不弄明白,心里总是惦记着。”等他读完书,汤都有些凉了,但他还是端起来一饮而尽,然后又埋头读书。
时间过得很快,包拯的学问越来越好,名声也渐渐传开了。但他依旧谦逊好学,每天在香花墩勤奋苦读。香花墩四面环水,莲荷盈盈,包拯就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为未来打基础。
包拯二十三岁那年,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刘筠。
刘筠不愿和奸相丁谓同朝为官,请求外任,到庐州做知州。
刘筠在文坛、政坛都很有影响力,治学严谨,为人正直。
他见到包拯后,对这个品学兼优的年轻人十分赏识,包拯也钦佩刘筠的才学和品格,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这天,包拯陪着刘筠在湖边散步。刘筠看着湖水,感慨地说:“包拯啊,你才华出众,日后必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为官之道,最重要的是清正廉洁,切不可忘记自己的初心。”
包拯恭敬地回答:“学生谨记先生教诲。日后若能为官,定当公正廉洁,为民请命,绝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刘筠满意地点点头:“有你这番话,我便放心了。希望你能说到做到,成为百姓的好官。”
在包拯小时候的这些经历中,他始终坚守原则和信念,不断学习成长,为日后成为名垂青史的包青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就像一颗正在磨砺的宝石,逐渐绽放光芒。在庐州这片土地上,少年包拯的故事不断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努力学习,做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