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原神:我有一座图书馆》最新章节。
温迪今天心情不错,天使的馈赠感恩大回馈活动,今天全场的酒水都打了八折,这可把他给馋坏了。
虽然没有什么钱,可因为经常打着苏均的名号“狐假虎威”的缘故,温迪在蒙德城里混的还不错。
偶尔再把酒水账单以苏均的名义寄到万文集舍,按照苏均的意思来说,只要不是很过分也就给签字了。
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地方吃饭,就厚着脸皮去迪卢克家里或者西方骑士团蹭一顿。
琴对此也是无奈,自己家的神明饭都混不上吃了,只能是吩咐西方骑士团食堂不用轰他出去,大抵就是一顿饭罢了。
所以,这段时间的日子温迪过的可谓是相当舒服,比起这五百年来的都要舒服。
今天天使的馈赠酒水打折,他自然是不会少了出现在这种场合的,一瓶上好的窖藏蒲公英酒,再加上一部手机,这种好日子给个特瓦林都不换啊。
而在一边翻着手机一边对瓶吹蒲公英酒的温迪打了一个酒嗝,“咦?苏均这家伙又发论坛了,可是好久没有见他发过了,听说纳塔现在在打仗呢。”
“纳塔的情况看上去并不太乐观。”在温迪旁边的酒保迪卢克淡淡的瞥了他一眼。
“嘿嘿。”
对于迪卢克的话温迪没有接茬,因为他知道迪卢克接下来想要说什么,毕竟同为“尘世七执政”,如今纳塔遭遇这种危机他倒是一点都不慌张。
但严格说起来温迪慌张也没用,当初天理划疆而治确定了“尘世七执政”以及七国的范围,按照天理的意思来说七神之间其实并不能插手对方的事务。
更何况还有天空岛在上面看着,就算是要插手也只能用一些隐蔽的手段,比如苏均就去了纳塔,要严格追究起来也可以将其归于岩神插手了纳塔的事务。
因为苏均算是岩神的代理人,只是现如今璃月的岩王帝君仙逝,在常人看来是无神的,苏均去纳塔的行为像是自发组织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苏均发了一篇新文章让我看看。”温迪直接转移了话题,乐呵呵的看起了刚刚新鲜出炉的童话故事。
迪卢克一向嫉恶如仇,见温迪如此也不再说什么,他已经不是年轻时候那个愣头青,想来作为风神温迪应该也有难言之隐。
“《卖火柴的小女孩》?”温迪一惊,“这是新的童话啊,苏均那家伙倒是好几天没有写过童话,之前还吹牛说一天要写一篇呢,不知道的还以为被死神给吃了。”
听到童话,迪卢克轻微一动,像他这般在常人看来严肃的人应该对童话不感兴趣的。
说完这话的温迪乐呵呵的继续读了下去,还不忘出声读了出来让旁边的迪卢克也听听,对此迪卢克也不反对,静静听着。
直到整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完,温迪和迪卢克两人才感觉到不对劲,这故事不对吧?看起来不像是童话,但是吧,看这种惨到极致的风格又像极了苏均。
“蒙德的日子也只不过是近百年好起来罢了。”
迪卢克淡淡的开口,手中的细布缓缓擦拭着高脚酒杯。
“这话倒是啊,”听到迪卢克的话温迪也不喝酒了,一手托腮撑在酒吧上,“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魔神战争时候的蒙德,那个时候的蒙德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冻死人的事情常有发生。”
温迪有些感慨,苏均的这篇故事倒是让他想起不少隐藏在心底深处的回忆。
“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迪卢克低声道,也不知道他心里的事是否如同他所说的那样,也过去了。
“没错,以后的蒙德也不会有任何人冻死的。”听到这话的温迪乐呵呵的道,他天性乐观,只有少数时候会感伤。
“不过我还是要说苏均一句”温迪灌了一口蒲公英酒,“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能想出来的嘛。”
显然,对于苏均这样的“非人行为”,温迪相当无语,自己一个这么乐观的神都能看感伤,更别说其他人了。
欸,对哦,其他人。
温迪眼珠子一转,嘿嘿一笑,立马有了主意。
“蒙德大家庭”这是蒙德城的大群,像西方骑士团、西方大教堂等公职人员以及一些有名望的人、商贾都在其中。
卖唱的快乐小男孩(沉淀版):@所有人,苏均最新发布了童话故事,大家快去看啊。
嘟嘟可:好耶!可莉终于等到了,今天的苏均哥哥是好哥哥!
拒绝酒精:有新童话了吗?
兔兔伯爵:来了来了!不知道苏均的新童话会是怎么样的。
温迪的消息激起原本还有些沉寂的群,他乐呵呵的看着这一幕,原本因为看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堵在心中的郁结也消失了。
他终于知道了苏均为什么会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给发出来了,这家伙估计写完这个故事就难受的不得了,就等着让大家分担呢。
不过嘛,温迪对此倒是很乐意让别人也分担分担,嘴里还不忘念叨念叨:“我和苏均不一样,我可是个忠厚人啊。”
但手上的动作却是没有停下来过,转发转发、分享分享,大家一起来看吧。
旁边的迪卢克看到他乐呵呵的表情和手里的动作,撇撇嘴,对于这种行为相当不无语。
这还算是是神呢,看来是乐子神吧?
不过貌似听话过几日是驻蒙德“小王子基金会”救济蒙德城孩子的日子,自己应该多上上心了。
心中如此想着,可迪卢克不知道此时整个提瓦特的孩子正在遭受一场“酷刑”,至少对于他们弱小的心灵来说是这样的。
毕竟《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个故事就很简单,并不算是很难懂,就算是一些比较小的孩子也能够轻松的理解,至少比起《海的女儿》中的那些情情爱爱要简单的多。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前世的教科书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在三年级,而《海的女儿》会更大一些,毕竟教育本身就是塑造三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