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捧花:怡橙衔亭》最新章节。
浪漫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兴起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此外,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等古典主义哲学家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预测,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由形容词“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演化而成。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在文学传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
据现有资料证明,1654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传奇般的”、“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有贬意的否定性内涵。到了18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早期的浪漫民族主义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强烈影响,以及德国的约翰·高特菲·赫尔德。
赫尔德在1784年主张地理因素形成一个人的自然经济情况,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传统和社会。然而在法兰西共和国转变为拿破仑帝国后,拿破仑迅速被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所抛弃,并且成为他们对抗的目标。随后在普鲁士,浪漫主义的发展被康德的学生费希特视为是一种对抗拿破仑的文化运动,德语中的Volkstum(民族)一词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
从早期开始,浪漫主义就注重于国家语言和民俗的发展,强调地方的传统和习俗,直到后来重塑欧洲国家版图并且掀起了民族自决风潮,民族主义一直是浪漫主义的主要题材,也成为其扮演的主要角色、表达方式和内涵。
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搜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主义者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例如格林兄弟等人,将古老的史诗复兴作为国家的文化传统,或者是形塑起新的史诗。例如他们留下了《睡美人》的故事,以及《卡莱瓦拉》,替民族竖立起古代的文化。而那些记载了古老幻想神话的文献,除非是与其他族群的故事重叠,都没有被浪漫民族主义者所排斥,反而是恰好衬托了他们的理论,用这些神话证明人们最初的原始状态。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随着浪漫主义思想在欧洲的不断传播与发展,浪漫主义逐渐转变为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与现实主义被并称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浪漫主义文学里经常可以发现的特色在于对于过去历史的批判、强调妇女和儿童、对于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学的作家,例如纳撒尼尔·霍桑,还将他们的作品根基于超自然、神秘学和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上,他们都对此深深着迷。
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佛森(James Macpherson)在1762年出版的诗集获得了国际性的名声,大为影响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的歌德和司各特。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
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撰写的《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最知名的浪漫主义文学早期作家之一是德国的歌德,他在1774年发表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描述一名带有丰富感性和热烈情感的年轻作家的故事,引发了全欧洲成千上万青年的崇拜和模仿。当时德国仍然是由大量分离的州所组成,歌德的作品对德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崛起给了极大的助力。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早期作家还包括了路德维希·提克(Ludwig Tieck)、诺瓦利斯(Novalis)。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堡浪漫派”。海德堡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许多诗人和作家大都在当地的文学圈里进行聚会交流,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注重于情感与想象。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经常出现的题材涵盖了旅行、自然、以及古代的神话等。代表人物有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兄弟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了后期,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则通常带有较为阴暗的风格、并且还带有一些哥特小说的成分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
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要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
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
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法国
维克多·雨果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