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这个皇太孙无法无天》最新章节。
更何况,这些人并非愚昧之辈,眼见你对文人优渥有加,自然能料到武将的地位日后将一落千丈,于是在战场上能避则避,谁又甘愿为你豁出性命?
就连梅殷,身为朱元璋的女婿,最终不也选择了投降吗?
更有传言称,大明第一代的战神李景隆,或许早已是朱棣安插在朝中的暗棋。
靖难之役,朱棣的成功,运气与自身能力仅占半数,另一半则要归咎于朱允炆的决策失误。
由此可见,朱元璋将江山托付给朱允炆这样的无能之辈,还为此大兴冤狱,真是不值。
为朱允炆铺路所付出的代价,远不止蓝玉案那般简单,四年的内战更是让大明元气大伤。
本应用于清除北方鞑元残余势力的国力,因靖难之役而损耗殆尽,反令北元得以喘息,明朝国力大减。
此消彼长之下,朱棣登基后,不得不倾尽后半生之力扫平漠北。
虽然几次亲征为他赢得了显赫战功,但大明本应蓬勃发展的国力却因此而被透支。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为洗脱杀兄逼父的恶名,不得不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
朱棣亦是为了掩盖篡夺侄子皇位的污点,唯有亲自领兵出征,以对外战争彰显功勋,将本应由三代人完成的事业,一代人便匆匆完成,其代价便是疯狂印刷宝钞,进一步透支国力。
宝钞在朱元璋时期已初现贬值端倪,本应随着第二代皇帝的即位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朱棣为了战争,不顾经济规律,强行提升宝钞价值,再次剥削了全天下的百姓。
郑和下西洋虽带来了财富,但这些财富并未用于改善民生,而是投入了《永乐大典》的编纂与北伐战争中。
这两项成就固然辉煌,却也难掩朱棣试图以此洗脱篡位之嫌的用心。
其结果便是,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后世子孙因财力不支,不得不停止下西洋,边防部队也因资金匮乏而难以维持。
到了他的重孙,大明第二代战神、堡宗、瓦剌留学生、猪骑朕时期,之所以发生土木堡之变,皆因国力空虚,边防精锐难以维系,大量卫所被撤销,导致瓦剌势力崛起。
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皆始于朱允炆即位之初。
甚至,困扰明朝一世的宗室问题,也是由朱允炆登基所引发。
原本,按照朱元璋的设计,藩王制度既是皇室的屏障,也是皇室的力量。
只要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藩王们便无理由反叛。
然而,朱棣以造反起家,为避免后世效仿,他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削藩政策,剥夺了藩王的兵权和事权,转而增加其俸禄。
这虽以财权换取了兵权,却也让藩王们无所事事,大肆繁衍后代,最终耗尽了大明国库。
综上所述,朱允炆的上台,使大明陷入了一个难以掌控的局面。
当朱雄提出武将会被屠戮的见解时,陆瑾言、孟广哉、谢孟礼三人皆是惊愕不已。
朱雄继续道:“如今,以凉国公为首的超一流武将群体,乃是陛下为太子将来登基清除漠北残余势力而精心培养的。
尤其凉国公蓝玉,与太子殿下有姻亲之谊,在开国武将或老或逝之际,他已然成为武将中的佼佼者。
此人在军中素以跋扈著称,年轻的皇长孙又怎能驾驭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