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挖矿太阳系,从奥陌陌开始》最新章节。
宇航员们舱内太空活动时穿的常服也是造价1万元每套,非常轻薄保暖,透气且不沾污渍,但是又可以防火防割(打打广告),日常训练每人两套,长期太空驻留每人四套。
舱内宇航服每架“玄鸟”配备10套,舱外宇航服每架“玄鸟”配备5套,好在宇航服可以适当的调节大小,不然高矮胖瘦一人一套即使一元科技集团财大气粗也有点吃不消。
一元科技集团第一批宇航员加上于洋101人,编制为银河宇航第一大队,于洋为名誉队长。
按照培训考核成绩,前三名的宇航员分别任队长(1人)和副队长(2人),100人又编为10个机组,每组10人,又选出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于洋则是编外人员。
队长和副队长又分别兼任组长,虽然每组10人,但是每次上天都是3-5人为一小组,除了训练的时候,一般不一组全上去。
银河集团宇航第一大队主要以航天器驾驶操作员为主,30%为机械师,于洋计划从第二批开始逐渐培养科研型宇航员。
“蝠鲼”号和“鳐鱼”号航天器运输机暂时都只建造了一架,一是用来技术验证,二是用来与“玄鸟”号组合训练飞行。
这半年多的时间,“蝠鲼”号和“鳐鱼”号都已经进行超过200次的飞行,飞行时长也累计500小时以上。
现在已经能看出两款航天器运输机的优劣,“蝠鲼”号是由“鹈鹕”运输机变异组合而来,外形颇为怪异,而且是螺旋桨发动机,虽然制造成本(不含研发费用30亿元夏币一架)和飞行成本相对低一些。
但是只有30公里的飞行高度和600公里的飞行速度对“玄鸟”号飞入太空有相当大的影响,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蝠鲼”号淘汰。
“鳐鱼”号是全新设计的机型,飞行高度已经接近大气层到太空边缘,飞行速度也达到亚音速,与“玄鸟”号组合飞行,大大降低“玄鸟”号进入太空的自身消耗。
除了造价贵一些(50亿元夏币一架),日常运行成本贵一些,都是非常理想的运载工具。
比起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到太空的成本低太多了,而且是重复使用,经济环保。
所以,于洋决定“鳐鱼”号特殊任务运输机未来再建造两架,“蝠鲼”号不再继续建造,现有的一架继续用来训练飞行和技术测试。
……
在宇航员基地补了两天理论知识课程,终于轮到于洋上天(?感觉怪怪的),正好轮到“鳐鱼”号和“玄鸟”1号机的组合飞行。
这次“玄鸟”1号飞行机组6人,于洋属于编外人员,不参与驾驶,只在观察员的位置上,但是可以参与少量的操作演练。
宇航大队的宇航员们其实都不知道于洋的真实身份,在他参与训练的时候,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都是以航天专家的身份告知其他宇航员的,正好也符合他编外人员的身份。
在组合飞行的时候,起飞和上升阶段是需要穿舱内宇航服的,“鳐鱼”号带着“玄鸟”1号先是缓慢上升,一直到15000米左右的高度,才开始仰角60度加速飞行,一直到接近大气边缘。
这个时候是舱内人员最难受也是最危险的,好在一元科技集团的技术过关,飞行器没问题,舱内宇航服也抵消了上升时的压力。
当“鳐鱼”号带着“玄鸟”1号飞到93000--100000米左右的高空时,会短暂停留15-30分钟,让宇航员们充分体会失重的感觉。
然后开始返回地面,当在93000米--30000米高度的这段距离时,则是以俯冲的方式下降的。
在这一过程也可以体验失重的状态,到达30000米高度时候再缓慢下降,一直到飞回基地,整个飞行过程大概在2.5-3个小时的时间。
飞行的时候有些许紧张,更多的是兴奋,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于洋和机组其他成员直到回到地面的时候,都还是一脸意犹未尽的感觉,那种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一身轻松,上过天的小伙伴都知道,那种感觉让人无法言表。
宇航员的飞行训练课程都是安排好的,即使于洋这个大老板也不好假公济私,也不能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毕竟现在的技术还做不到自由飞翔。
于洋想体会自由的太空飞行,得等到空天飞机研发成功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