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年代大医:我带着后世诊所穿越了》最新章节。
现在林韧谦都是早晨早起个把小时来钻研医案,白天看完病人,抽空看!
为什么厂医还这么忙?
林韧谦专治腰突已经传出去了,和轧钢厂对口的厂也同样过来看。
厂里不能因此提待遇,但对口的厂就按干部待遇给林韧谦发年节福利。
反正够一家人的年货了。
晚上下班骑着自行车去师父那里报到。
林韧谦学习两三天后才知道,王绵运不单单是中医大师,还是一名制药大师。
林韧谦问道:“为什么要自己制药?不能采购成品?”
王绵运想了好久说了一句:“门户之见!
同样是定坤丹治疗妇科疾病,不同门派的配比就不一样,没有定规。
一人一方,当然不可以!”
后世的中医开汤药,连汤药品质都不查看一下,这还算好的。
大多数直接开冲剂,那个倒是均衡了,但药效差很多,但不背责任。
王绵运的制药的水平,林韧谦感觉在他医术之上。
王绵运制蜜丸,用小米做核,一斤药粉出三百五十粒药丸,粒粒均匀,简直像艺术品。
林韧谦看完想上手,顿时感觉手背打了一下。
“没走就想跑了?先从斗簸箕开始练!”
第一天,林韧谦就感觉到了下马威!
簸箕里装着五斤细沙,王绵运指着说:
“从腰抖到胸高,从胸抖到头高,随你!
今天从五百下起步,到时候我来检查!你先跟我来看其他器具!”
师父王绵运这里的第一课就是认识制药器具,而不是从书本看起。
近几年王绵运感觉自己用不着在家里处理药材了,都是店里安排专门的伙计来处理。
药材是他专门从宝济堂里运过来的,虽然合营后,他算私方,但这点权力他还是有的。
至于那一堆古法器具,是林韧谦从后院的仓库里搬出来的。
光制药铡刀就有十来种,而且还分很多材质,铁、铜、金···
要根据中药配伍原则,将不同质地的中药材切成不同形状!
例如丝、丁、条、块等不同规格。
茯苓切丁!陈皮切丝!杜仲切条!
以便后期在煎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
大大小小的碾子、臼杵,冲筒,还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乳钵作为研粉和计量的工具——戥秤。
林韧谦在后世学了很多,但是都是纸上谈兵。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记载的,就眼前的戥秤。
戥秤[ děng chèng ]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的,很奇妙。
一种小型的杆秤,学名戥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戥子杆,是戥子的关键部件。
其选材有质重性韧的象牙,有质坚如铁的纯黑色乌木。
有精工铸造的青铜,有洁白如玉的动物硬骨。
戥子盘,是放置称量物品的器皿。
一般是由青铜铸造而成,也有的是由紫铜板冲压而成。
戥子锤,又叫秤铊,也是由青铜铸造。
戥子锤的形制品种繁多,有高度适中的圆柱体,有厚薄得体的椭圆形。
有如同硬币的圆形,有镶嵌金银饰品的组合形。
有的为了扩大称量范围,一个戥子备有两个大小不等的戥子锤。
据说,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
他鉴于当时一般的木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
经过他潜心研制,在公元1004~1007年之间,首先创造发明了我国第一枚戥秤。
经过测量,其戥杆重一钱(3.125克),长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铊重六分(1.875克)。
第一纽(初毫),起量五分(1.5625克),末量(最大称量)一钱半(4.69克);
第二纽(中毫),末量一钱(3.125克);
第三纽(末毫),末量五分(1.5625克)。
这样的称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