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天启之后》最新章节。
里间的张皇后听到声音后,悄悄放下书本,反身瞧瞧襁褓中熟睡的孩子,嘴角荡起一抹微笑,眉眼里说不出来的慈爱……
小家伙睡觉也不老实,老是蹬掉盖在身子上面的银狐皮毯子。轻轻地掖上小毯,再看看小家伙微微皱起的眉眼,轻笑着出门来迎上范慧妃母女的到来……
小朱慈燃也是无语了,坤宁宫的暖阁本来就被那些内侍和宫女烧的暖暖的,这殿内丝毫感觉不到殿外的寒冷,却还要被盖着厚厚的狐裘毯子,小小的身子热的直发汗。另外,也不知是自己这只小蝴蝶的到来改变了某些事,还是史料记载有误,本该在今年腊月十五夭折的皇长女朱淑娥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这让熟知这段历史的小朱慈燃不尽有些发怵。毕竟,未知才是一件真正恐怖的事情。额……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咒人家死是不是不太好呀?好在这不是我们可爱的小朱慈燃的本意,只是在说个事儿。
话说回来,这位大自己一岁的姐姐,在看到这么小的小弟弟会用眼睛盯着人看,并且还会“躺着跳舞”的神奇景像之后,总是用自己伢伢学语的“语言”“乌拉乌拉”地央着母妃范氏来坤宁宫做客,所以才会有这一幕的到访吧。
而且每次来了之后,小小的她都要显摆自己刚刚学会的“站立”身姿“蹒跚”到朱慈燃的面前,然后俯下身一个屁墩儿坐在炕上,“咯咯”地看着小朱慈燃傻笑,有时候还会抱着自己的衣裳吃得口水横流……
每次都是如此,起先小朱慈燃还会用自己刚刚学会的“手脚并用”式的“行走方式”躲避突如其来的口水,更多的时候都会被某个“两只脚蹒跚”的小不点儿赶上,然后就是更加肆无忌惮地口水攻击,在脸上乱“吃”一通,搞得自己每次脸上都湿黏黏的口水攻击。
而且,每次向母亲和慧妃求救,都会被二人眉眼里的笑容搞得很无奈……好吧,在你们眼里这大概只是姐弟俩的亲昵表现吧……
害的现在小朱慈燃看到她来就索性躺着装睡,哪儿也不躲了。
这事儿不能往细了想,不然的话想想都感觉浑身发抖,寒毛耸立,堂堂二十岁的大男人竟会被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亲,不,是“吃”得满脸口水……
所幸,幸福但不快乐的日子总是眨眼即逝……
天启四年的元旦大典顺利结束。
天启皇帝的心情很好,上苍垂怜,祖宗庇佑,接连地降下两个孩儿给自己。
皇帝的心情好,给大臣们的赏赐也就更丰厚一些。朝臣们也仿佛看到了大明依旧庞大的身影。
唯一美中不足的,恐怕便是大年三十那天,皇帝当众夸奖魏忠贤忠心体国,鞠躬尽瘁,几年来陪伴皇帝左右悉心照料,理应嘉奖,命魏忠贤提督东厂。
许多清正朝臣的心里终是有个疑问,也不知魏忠贤到底是善是恶!
不管外间大臣们怎么看魏忠贤的,反正原东厂提督魏朝是绝不会认为魏忠贤是善人一类的,就冲他短短几年就从自己的乖乖干儿子做到了接替自己的位置。还有便是,原本和自己相好“对食”的客氏,现在可也完完全全是魏忠贤的人了。
魏朝现在只有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位了,这是一个无实权的位置,搞不好可就被魏忠贤斩草不留根了,不过本来也就没有根嘛。所以他现在最紧要的便是找自己的大腿再努力抱一抱,没准儿还能再往上升一升……
天启四年正月,诏命册立皇嫡长子朱慈燃为太子,册立皇长女朱淑娥为永宁公主。
小朱慈燃在后宫幸福地成长着!
而前朝,魏忠贤的阉党也在迅速地膨胀中,皇帝依旧沉浸在木匠房里,每日和客氏厮混在一处。不过,有一点倒是不得不让人思量,虽然皇帝每日好似并不怎样过问朝政的样子,但是朝堂上的事情却依旧循规蹈矩地进行,众人期待的混乱并没有如期而至。虽然每次看似都是命悬一线,却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被解决。
时间就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
待到天启四年九月的时候,便不得不提到大明朝廷官场似乎在酝酿着的大动荡了。
因为朱慈燃如果依旧在后宫过自己的小日子的话,那么等到这个天下交到他手里的时候,也许就是千疮百孔到了无药可救的时候了。
所幸,十一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蹒跚走路了。更加幸运的便是张皇后喜静好读书,所以坤宁宫里有许多的书。笔墨纸砚也是时时备着的,以便皇后能够随手取用。
而这些,便是朱慈燃要走的第一步了。
学习写字,对于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小孩儿来说,确实是骇人听闻的。
还记得“抓周礼”的时候,宫里内务府和外祖父太康伯府都送来了许多的什物,其中什么泥娃娃,小毛笔,小刀弓,小钱币等等不计其数。
朱慈燃自从会行走和牙牙学语开始,便总是手里拿着小毛笔到处比划,小刀小剑什么的也是到处地刻划。
闲来无事,便爬到炕桌旁,瞧着母亲张皇后的书比照着画。
坤宁宫的宫女太监都当是皇后娘娘教过小太子殿下读书写字,倒是都不曾有太过惊讶的目光。
慢慢地,朱慈燃了解到这个时候的大明朝早已有了番薯和土豆玉米等物件,只是百姓家担忧收成的问题并没有推广开来。毕竟庄稼种不好可是一年的光景,全家人的口粮,谁也不敢轻易尝试。
而那些本来有能力的地主土豪,家里不缺粮食,倒是也不曾种那些番邦来的下作东西,没来由地被人看低了不是。
而且,近几年天气变化稍稍较往年大了些,所以,任是谁也都不敢拿新奇的作物耕种。
还有便是耕种不得法的缘故。
老百姓实不知番薯“插秧之法”。每每有试种的人家,都不过是殷实人家种来尝尝鲜的,都是用整个番薯放到田里,长了藤蔓,也任其发展,并不进行修剪掐种,所以收成上,真的不能恭维。索性就谁人都不提这茬事情,全然抛诸脑后了。
不得其法,往往大片土地只长些藤蔓,结实甚少,慢慢地倒是药用价值远远大于食用价值。
相对来讲土豆的推广要好一些。只是普通百姓家很难能够得到种芽,以至于仅局限于南方极少数地区有种植。
而玉米则实实在在地被人遗忘了。
官府的人大多只想着收刮民脂,有识之士又孤掌难鸣,以至于百姓至今仍有许多食不果腹。
小朱慈燃知道,农业的推广耗时周期很长。而大明朝百姓们的大灾之年却在加快脚步威胁而来,如果等到自己长大的时候再做这些事,便什么都玩完了。
所以,大明朝万亿百姓的生死存亡的威胁,自己看的清清楚楚,却是怎么也不能要历史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