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红楼之宰执天下,截胡可卿》最新章节。
他一边温习功课,一边密切观察着贴身护卫的身体状况。
他发现自己竟有些畏惧那个可能的结果,因为一旦成真,便意味着情况比他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然而,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临了。
考前一日,他的贴身护卫突然腹泻不止,几乎离不开茅厕。试想,若是换作他,又怎能有力气去参加县试?
况且,若真有人不想让他参加考试,这样的“意外”又怎会只发生一次?
是否该采取些“一劳永逸”的措施?
此刻,贾琏反而不再害怕了,脑海中浮现出表哥的身影。
表哥真不怕自己因此受到惊吓,导致考试失常落榜吗?这可是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
接着他又想,表哥有何可惧?
考不过,回去受父亲责罚的是他,需重来金陵应考的也是他。
表哥自然无所畏惧。
想到此处,贾琏立刻翻开书卷,继续研读主考官往日的文章,临时抱佛脚,或许也能有所收获!
他绝不想再经历第二次这样的考验!
此次的主考官文风与他相投,且并无出难题怪题的习惯。若此次不成,下次会遇到怎样的主考,实属未知。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不敢奢望秀才,能得个童生也是好的。至于家中的那些纷扰,且等他考完再说吧。
贾琏心生逃避之意,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复习之中。
林祥说不再插手贾琏的事,便真的做到了放手。他已提醒过两次,若贾琏仍不长记性,那也只能怪他自己不长进,非得吃亏才能学乖了。
他首先拜访了表姐潘玲芙,她已嫁入宋同知家,成为嫡三子的夫人,如今身怀六甲,已四月有余,胎象稳固。
娘家欲前来道贺,本欲派亲弟潘常胜前来,但潘常胜在学院深受夫子赏识,已被收为关门弟子,实乃喜事一桩。
然而,因夫子有要事需远行,潘常胜作为随行弟子,此刻行踪不明,连潘玲芙寄出的家书是否收到,自己即将成为舅舅的喜讯是否得知,都无从知晓。因此,这趟差事便落在了林祥肩上。
虽与潘玲芙有表姐弟之谊,但男女有别,林祥仅在婆母等人陪同下,匆匆一瞥,简短交谈几句,并亲手递上了贾敏的书信。其余时间,则由表姐夫宋逸热情款待。宋逸如今也是童生身份,对林祥颇有好感,欲结深交。
林祥自不会摆架子,两人相谈甚欢,气氛融洽。
林祥趁机向宋逸打听起薛家的“奇遇”。
宋逸闻言,眉头微挑,笑道:“此事我确有耳闻,但所知亦不甚详,与你所闻大抵相仿。你为何对此事如此上心?”
林祥沉吟片刻,道:“实不相瞒,我有一挚友,其家中小儿身患顽疾,遍访名医无果。我闻此事,心想或许能寻得一线生机。”言罢,他心中暗自盘算,虚构之友,实则为了探寻真相。
宋逸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些高人往往行踪飘忽,难以捉摸。金陵名医众多,你何不将详细脉案记下,寻名医求教?”
宋家乃金陵望族,世代为官,对金陵之事了如指掌。宋逸思索片刻,又道:“城外有座古寺,寺中住着一位虚光大师,虽名声不显,但医术超群。只是大师性情淡泊,不喜喧嚣,故治愈之人皆守口如瓶。我也是因一表亲重病求治,才得以知晓。”
这番描述,愈发符合林祥心中“高人”的形象。
见林祥兴趣盎然,宋逸又补充道:“不过,这位大师常外出云游,能否得见,全凭缘分。”
林祥默默记下寺庙地址,心中盘算着择日前往探访。
随后,他向薛家递上拜帖,约定了拜访之日。及至薛家,只见薛家家主满面春风,热情迎接。家主正值壮年,儿女双全,九岁的薛蟠与七岁的薛宝钗亦在场。
薛蟠性情霸道,虽在林祥面前乖巧称呼哥哥,但背地里却偷偷瞪了林祥好几眼,显然对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心生不满。与之相比,林祥的沉稳坐姿与薛蟠的抓耳挠腮形成了鲜明对比。
“薛叔父,我本欲与琏二弟一同前来拜访,但他因县试在即,闭门苦读,只得我一人前来叨扰了。”林祥解释道。
薛家家主闻言,毫不在意。虽对贾琏的定力略感惊讶,但贾薛两家关系亲密,且他即将与王熙凤定亲,从王家论起,他算是贾琏的姨父。此刻贾琏未来,他并无半点介意之意。反而主动赠予林祥诸多文房四宝,盼其高中。
毕竟,贾琏若有出息,他儿女日后也能沾光。
离开薛家时,林祥带走了一幅画像。此画乃根据薛宝钗与奶娘的描述,由林祥亲手绘制的大师画像。
他打算将画像带回,让贾敏与黛玉辨认,看是否就是当年闯入林家的癞头和尚。
原本打算去那座寺庙一探究竟,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单独前往颇为唐突,于是借着为贾琏祈福的名义,逐一安排人在金陵各寺庙进香,并亲自挑选了几处亲自拜访。
旁人不明就里,见他为兄长如此劳心劳力,皆称赞他们手足情深。林祥对于这些赞誉,皆是含笑接纳,心中也自认这番作为确能担得起“情深义重”四字。
此刻,贾琏自然蒙在鼓里,他仍将自己关在院中备考。
终于到了考试之日,他辗转难眠,早早起身更衣,打算提前赶往考场。刚一迈出院门,便遇见了林祥。
望见林祥,贾琏笑道:“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他几乎已到了忍耐的极限。
林祥道:“我陪你一同前往考场。”
贾琏回应:“正有此意,咱们走吧。”
他并未提及院中因病休养的护卫,一切待考试结束后再议,若此时被外界干扰,岂不遂了他人心愿?
“咕噜咕噜——”车轮转动,天色尚暗,平日里喧嚣的街道已隐约有人影绰绰,不时可见行色匆匆的读书郎,目标一致,皆是赴县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