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窝囊到中宫之位

第124章 菩提珠用来避毒的(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路窝囊到中宫之位》最新章节。

永和宫那位惹了圣怒的消息又传遍后宫。

听说里边噼里啪啦,皇上把桌子都掀了。

但是比起来这个,还有更让人气愤的消息。

熙妃怀孕了…晋熙贵妃。

风向变了,后宫妃嫔接连怀孕生子,任谁也坐不住了。

一片平静之下酝酿着更大的波涛涌动。

苏南初听见这个消息,却有些奇怪,那日看见熙妃跟沈璟之关系也挺近的。

沈璟之在意的人,怎么会让对方怀孕的消息这么快传出来,还直接晋贵妃。

上一个贵妃什么下场…孟雪映…

不对,不是,系统说过,熙妃父亲林仕如是个识时务的人,看见新皇登基,还是主动把女儿送来的。

这样的人,又是百年世家,根基牢固,沈璟之应该不会轻易动才对。

算了,猜不透,历史走向已经因为她被打乱了。

系统的话参考意义也不大。

“嬷嬷,茶送了吗?”她放下托腮的手,问过去。

蔡嬷嬷有点迟疑,把熬好的粥端过来:“娘娘,您看这样行吗,咱送这个可以吗?”

她是真有点不敢送那么寒酸啊。

苏南初直接尝了一口:“味道不错,留着自己喝。”

蔡嬷嬷:“……”

看嬷嬷那表情,苏南初指了指给她解释:“这那么稠,还乱七八糟什么都有,万一他真把菩提珠吃嘴里怎么办?”

那个时候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蔡嬷嬷试探又道:“那咱们不能不放菩提珠吗?”

或者放在外边,端着托盘进去。

苏南初又喝了两口粥,漫不经心道:“他不要面子的吗?我刚惹完他,他就收我东西。”

“把菩提珠放在水里,那是皇上的东西,见物如见君,李德就可以有理由不询问皇上意见,直接拿进去了。”

蔡嬷嬷瞪大了眼睛,竟然还有这层关系…

怪不得…娘娘非得坚持放那珠子。

苏南初笑了笑,低头:“也别高兴太早,如果李公公有意想帮的话,这就行得通,如果李公公不想帮,就算拿着御玺过去,这东西也到不了皇上桌子。”

蔡嬷嬷刚才喜色的脸又垮下来几分,但是现在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送送试试。

看着那被喝的只剩一半的粥,嬷嬷又没忍住叹口气,专程找明妃娘娘借的食材,想着给皇上献殷勤的。

现在都进了自己娘娘的嘴。

唉…这娘娘什么都好,就是太不把皇上当回事了。

这粥太稠不行,可以换个别的啊…

无奈下去盛了点水,放下一颗菩提珠,水面立马飘上来一堆不融水的白粉末。

“……”连忙又把水倒了,把珠子洗了几遍。

……

承乾宫。

李德照旧守在门口,也是奇了那个怪了。

昨日璋嫔娘娘在皇上面前掀了桌,这皇上没有生气也就罢了,怎么感觉这承乾宫的空气还比前几日暖了不少。

那璋嫔娘娘是说了些什么,说到了皇上心坎?

他摇着拂尘回想着,难道是娘娘说出来东林岸山间不弃相救的事?

还是娘娘要抱皇上,皇上不让抱,娘娘说出来那番拈酸吃醋的话?

这璋嫔娘娘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倔了,没看见后边皇上火气都小了吗,再说几句软话说不定就哄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宋天工锦绣
大宋天工锦绣
小吏之女沈清荷因父亲离奇中毒,被迫卷入一场滔天阴谋。为寻解药,她女扮男装南下临安,途中偶遇进京赶考的举子陆衡。他温润如玉,心怀天下;她聪慧果决,暗藏锋芒。二人萍水相逢,却不知命运齿轮早已转动——水运仪象台无故停摆,她妙手修复,引他侧目;辽国...
听已
穿成极品土肥圆,带崽二嫁上巅峰
穿成极品土肥圆,带崽二嫁上巅峰
关于穿成极品土肥圆,带崽二嫁上巅峰:现代兽医程拾娘意外穿越,竟成了古代万人嫌的土肥圆农妇!家徒四壁,眼前戳着四个养废了的儿子,只知道哭的大儿媳,嗷嗷待哺的小孙女!药铺还欠下别人一百两银子,即将卖子还债烹孙而食……“不慌不慌,超市空间在手,吃喝不愁!”依靠虐渣怼人升级系统,程拾娘赚钱变美,顺带教子携孙,成功洗白恶毒人设!有一天,程拾娘发现小孙女主意好多,精的吓人;四个傻儿子各有长处,大脑都在二次发
木叶萧萧
一味药草入心来
一味药草入心来
作为出道几年小有人气的艺人,江袅吟和萧炎凌在每年的生日时都会收到粉丝的祝福信件。这一点让他们在开心期待的同时,私下又觉得有点乏味。直到有一天,他们都收到一封神秘的贺卡后,似乎哪里开始不一样了…
依冰而立
陆总,你老婆拿钱跑路啦
陆总,你老婆拿钱跑路啦
沈思墨只是随手做了件好事,没想到这居然是她陷入漩涡的开始。“我喜欢你,非常非常喜欢你。喜欢你不因他人的缺陷而心生怜悯,喜欢你因我的试探而反复动摇时的无助,喜欢你因我而感到痛苦的模样。只要能乖乖待在我身边,你想要的,我全都给你。即便是天边的星...
流云墨影
遥望雪归处
遥望雪归处
“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林霁雪,青州公主,年少的悸动藏于心中多年,却未曾...
落橘笺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