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最新章节。
杨瑞华咧着嘴笑问道:“平安,你借我家的小桶就是干这个?这桶下面到底盖的是什么?”
傻柱蹲在地上,同样好奇:“安子,不会是糖块吧?”
刘平安看着众人,笑嘻嘻回道:“刚才不是说了么,什么都有,有可能是钱,有可能是糖块,也有可能是炸弹。”
孙玉和笑道:“嚯!还有炸弹呢?那我可要离远点。”
棒梗心急如燎,这群大人真讨厌,没完没了的问东问西,仰起脸对周围人暴躁的尖叫道:“哎呀!你们就别乱问了,别耽误我刘爷爷开木桶。”
傻柱笑呵呵的打趣道:“嘿!这小子还急眼了。”
棒梗翻个白眼,呲牙咧嘴的威胁道:“傻叔,你在乱说话,当心我尿你家锅里。”
众人一阵爆笑,竞相怂恿棒梗往傻柱家的锅里撒尿,棒梗气得乱蹦。
刘平安看到棒梗要被气哭,忙说道:“好好好!我现在开始开木桶,你们准备好了吗?”
“好了!”四个小屁孩齐声回道,探身弯腰,两眼紧盯小木桶。
刘平安两手按住桶底:“我数完一二三,你们就开抢。”
停顿一下,慢慢喊道:“一...二....三,开抢。”
话音刚落,刘平安迅速把小木桶提起,四个小家伙尖叫着扑了上去。
棒梗人不大,但打小就聪明,为了能抢到更多的东西,仗着自己身体壮,用肩膀使劲一扛,把好基友马直达给顶一个趔趄。
聪明人不止他一个,家风优良,算计世家出身的阎解旷,不敢招惹刘光福,但棒梗,他还不放在眼里。
有心算无心,屁股一撅,棒梗比马直达还惨,一下子被撅翻在地。
这群小崽子不愧是出身在诸天宇宙中心的四合院,小小年纪就各种勾心斗角,如果奖品都被一个人抢走,这场游戏就会少很多趣味性,刘平安连忙喊道:“每人只能拿一块,不能多拿。”
听到刘平安的话,加上棒梗的翻车,反倒给马直达一个机会。
“哈哈!我抢到了,真是糖块。”刘光福大笑着喊道,硬糖在以前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自从去年春节实行糖票后,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了,物以稀为贵,在很多小孩眼里就逐渐变成了稀罕物。
“我也抢到了。”又有两道欢呼雀跃声前后响起。
棒梗坐在地上,看到三个竞争对手高兴地又蹦又跳,气得胸口起伏,眼眶泛红,嘴硬的不屑道:“切,不就是糖块嘛,我早上都吃过了。”
周围大人乐呵呵的看着四个小孩抢闹,见棒梗有些气急败坏,傻柱本想给他鼓下劲:“棒梗,你小子太笨了,就你自己没抢到,下一把你要加把劲儿。”
这话不说还好,这一说,棒梗自认为更丢面子,红着脸大声吼道:“能怪我吗?要不是阎老三,我早就抢到了。就你话多,等你明天上班,我就屙你家锅里。”
好嘛!这是升级了!王美兰看热闹不嫌事大,哏哏笑道:“贾牛逼,你要真屙傻柱家锅里,王奶奶给你买汽水喝。”
还有这好事?棒梗的两个大眼珠子滴溜溜乱转,心里在计算这事可不可以干。
这种场合下,是不是玩笑话,傻柱当然能听得出来,傻笑一声,不以为意道:“嘿!我说婶子,哪有你这样教唆小孩子的?棒梗多好的孩子,万一被你教坏了咋办?”
动不动提梗爷的名字,棒梗感觉傻柱今天的屁话好像有些多,又听阎解成起哄道:“贾牛逼,你要是真屙傻柱家锅里,那你是真牛逼,在咱们南锣鼓巷绝对拔份儿。”
蠢蠢欲动的棒梗,眼睛瞬间亮了,对啊!自己还有一群小弟呢,他们要是知道自己这么牛逼,那还不得佩服死自己?
王美兰可以和自己开玩笑,因为那是长辈,你阎解成算个什么东西,也敢和柱爷开玩笑?傻柱笑眯眯的威胁道:“阎蛤蟆,你小子少挑事,我看你最近是吃得太饱了。”
坏菜,傻柱这狗日的不会是想给自己抖勺吧?还别说这狗东西真能干出来,外院的沈良徳连续被他抖半个月,这可是前车之鉴,阎解成连忙嬉皮笑脸道:“柱哥柱哥,我就是这么随口一说,你怎么还当真了?”
“都别吵吵了,咱们开第二个桶。”刘平安打断几人的笑闹声,哥们才是今天的主角好吧。
众人的目光霎时间又被吸引过来,都想看看第二个木桶下面是什么,四个小家伙围在跟前,再次跃跃欲试。
“刘爷爷你快点开,我这次一定能抢到。”棒梗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咬着牙,咧着嘴,两手劈里啪啦拍着自己的西瓜头,心中下定决心要一雪前耻。
“安子叔,开始吧,我们都准备好了。”刘光福跪在地上,吐口唾沫在手心里搓了搓。
阎解旷和马直达不说话,专心致志注视着木桶,生怕错过号令声。
“一...二...三。”刘平安这次没喊开始,直接把木桶提起,放到第一个桶里。
“我抢到了。”吃一堑长一智,棒梗这次没敢搞小动作,激动得狼嚎一声,噌一下从地上爬起,立即手舞足蹈起来。
“哈哈,是奶糖。”刘光福继续大笑。
马直达再次捡一个便宜,只见阎解旷跪在地上,狠狠捶一下地面,懊恼道:“安子叔,你怎么没喊开始?”
“好家伙!还真是奶糖。”刘勇好称奇不已,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在供销社很久都没看到过奶糖了。
这些ABC米老鼠奶糖,刘平安的空间里还有不少存货,有自己以前存的,也有伍总和爷爷的那些战友们送的,李怀德每次去盛海出差也会带一些回来。
至于换包装后的大白兔奶糖,明年十月份作为十周年献礼才会上市。
而且产量不会很高,全国仅有一条大白兔奶糖生产线,一天产量800公斤,到六十年代大概会多一点,但也不是太多,据说每天在两吨上下,普通老百姓很难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