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杂记

京剧的起源(1/1)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风云杂记》最新章节。

【说点闲话】我所知道的《京剧》

最近看到一个帖子,大概是于魁智先生在给人讲《四郎探母》中的一个桥段。其中有一个反面教材中的发音方式和现在知名相声演员的很接近。然后就有一些自媒体人剪辑到了一起。当然是为了博流量还是别的目的就不清楚了。

当然这个知名相声演员很多粉丝,都在下面评论。其中有一个说到“京剧的起源就是梆子”。然后有很多人说是徽剧。

京剧我是不大懂的。不过很喜欢于魁智先生的《定军山》。而且了解过一下关于京剧的故事。所以这里浅谈一下以供消遣。

京剧虽然是国粹,不过总得来说是中国传统戏曲里的一个分支。具体中国戏曲的起源是什么时候,我是懒得考究,但据我所知不会晚于唐末。因为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当时的知名票友。还有艺名叫“李天下”。至于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元曲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流行极其灿烂的一笔。明朝时期的江苏昆山地区的昆曲更是将地方戏曲推向了一个高峰,比如著名的《牡丹亭》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到了清朝初期昆曲更是被称之“国之雅乐”。

然而在民间一种叫“二黄”(具体是那两个字我这里不做考究)的戏种悄然兴起。当然这里的原因很简单,昆曲固然好听,不过些昆曲戏大都是文学巨匠,一句唱词能引出一堆典故,一般老百姓根本听不懂,“二黄”因为其通俗易懂的语音而在民间流行。特别是当时的扬州地区,许多商人都会“办戏班”,放到今天属于娱乐项目投资。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过八十大寿,当时为了庆祝这一盛况,有人建议在当时的京城举办类似现在的展销会的戏剧会。于是就有了在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记录:“八大徽班进BJ”。其中最为亮眼的要属于三庆班的高朗亭,之后数年高朗亭成了当时戏曲界说话最有分量的人。同时在内务府也挂了号。而然这种荣耀并没有让高朗亭堕落和停滞不前。当时虽然徽剧虽然已经深的人心,不过昆曲还是作为国之雅乐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到了嘉庆四年,乾隆帝驾崩。掌握实权的嘉庆帝不喜欢徽剧,于是徽剧有了第一次的打击。期间,高朗亭开始吸纳当时官方认可的第二种戏曲形式“京腔”。什么是“京腔”我是没有考证的,不过相传是从“弋调高腔”里剥离出来的。同时徽剧作为地方戏曲,BJ的老百姓很多方言听不太懂,所以在发音方面也做了很大改动,这时候还不能称之为“京剧”。当时的说法是“新二黄”。

到了后来一个“汉调”老生的加入,让“徽剧”开始更大的改变,“汉调”其实就是湖北的一个剧种。因为主要流行湖北汉口地区,所以被称为“汉调”。显然这时候还成“徽调”是不成的了。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徽汉合流”。时至今日,京剧当中还保留了一些湖北话的发音,比如:《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那一句“山人送主公”的“主”就是湖北话的发音,还有《定军山》“三通鼓,刀出鞘”中的“出”也是湖北话发音。

再后来从程长庚、谭鑫培等十三位艺人的不断学习和创作,才有了今天的“京剧”。所以在我眼中的“京剧”的起源是以徽剧和汉剧以及京腔为本吸纳百家而成,不否认京剧中或许会有梆子的成分,但是我不认可京剧的起源是梆子,虽然他们距离很近。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除我之外,全师门都是虐文主角
除我之外,全师门都是虐文主角
乌竹眠死后,师门零落。师尊身中奇毒,双眼失明,修为尽废,昏迷百年不醒。大师兄被打入混沌魔渊,彻底堕魔,被正道喊打喊杀。二师姐下落不明,近百年不见踪迹。三师兄被白月光挖去灵骨,练成了无情无欲的傀儡。小师妹的身体被一缕绑定系统的异世魂占据,好不容易回来,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受尽苦楚。小师弟被骗入生死境中,万箭穿心,尸骨无存。只剩下一个不谙世事的四师兄在坚持守着师门,却被夺灵脉、抢法宝,赶到了灵气
一池星
你似乎认识我
你似乎认识我
你好?你好!你是?你是!你认识我?我认识你!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甜甜圈有个秘密
死于一点十八分
死于一点十八分
二零一零年,四月四号一点十八分,陈桐陷入了诡异的死亡循环。她被同一个凶手不停杀死,既定的死亡,似乎成为了难以摆脱的阴影。直到一张本不该出现的照片,将所有的谜底层层揭开。有时候在黑暗的猎杀场之中,被瞄准的不一定是猎物,最后死亡的,也有可能是猎...
夜伴终声
凄凉琉璃
凄凉琉璃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苦求爱情
草堂诗题
草堂诗题
九阙之上,一少年含恨而殁,泯然凡尘。他在神前盟誓,归来之日,将剑焚九阙,重拥瑶池。三个女人,三个位面,然而大婚之日,新娘却只有一位……
却在云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