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今,俞大猷整理出了粮草情况,便去找琉球国王了。
此时,琉球国王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和大明军队完全绑住了,因此,他的态度变得非常积极,立刻在王宫热烈欢迎俞大猷。
只是一见面,他就喊着要安排宴席。
不过,俞大猷阻止了他,认真地对琉球国王说道:“殿下,大军出征,攻打倭国的粮草还不足,需要国内源源不断地送过来。但是天海相隔,输送粮草不是那么方便,很有可能需要等些时日。”
“因此,还需要殿下这边倾力相助,保证大军粮草充足。等后续国内的粮草送到,便会补回贵国的粮草!”
琉球国王听了,倒也没有犹豫了,当即点头说道:“应该的, 应该的,琉球本就是天朝上国的臣属,自当尽力。要不是国小力弱,都愿意跟随天兵出征,讨伐无道倭寇!”
一听这话,俞大猷不由得心中一动,当即对琉球国王说道:“攻打倭国,海战为重中之重。不过本官麾下多是西南一带征集过来的土司兵,他们不习海战,只能是登陆作战之用。”
“贵国乃是岛国,想必熟悉舟船之术的人甚多,正好可以派他们协助大军,无需他们出阵厮杀,只要他们能操纵舟船便可。”
说到这里,俞大猷又补充说道:“等到来日打败倭国,本官定然会为他们,为殿下请赏!”
琉球国王一听,顿时有些犹豫了。
没想到,明军的实力,可能比他想象地还要差。
攻打倭国这样的海岛之国,竟然征集明国西南的土司兵来打,这能打得赢倭国?
这一刻,他是有点不相信明军能取胜了。
俞大猷见他不说话,便从鼻孔中出了个声:“嗯?”
听到这声音,琉球国王回过神来,看向须发全白的明国总兵官,总觉得有些担心,便连忙回答道:“当然没问题,孤这就传旨,让他们选拔精锐帮助天兵。”
说完之后,他犹豫了片刻,然后陪着笑脸对俞大猷说道:“不知道大人可了解倭国内情,是否需要孤给大人介绍一二。”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俞大猷在来之前,已经有过一些了解,此时听到琉球国王的话,他当然是愿意了解多一点的了。
于是,他便对琉球国王说道:“还请殿下详细说说,越详细越好。”
听到这话,琉球国王便立刻给他说了起来。
“大约 48 年前,倭国大名毛利元接过家督之位后,就开始大展拳脚,不断扩张势力。到了 这几年,毛利氏已经稳稳地掌控着中国地区的安艺、周防、长门等藩国,甚至在九州也有部分地区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势力那叫一个庞大,麾下军队众多,家臣也都是能人,在倭国那是响当当的大势力……”
听到这话,俞大猷微皱着眉头,当即打断道:“殿下,等等。”
琉球国王有点惊愕,不知道什么情况,不过他还是听话先不说了。
就见俞大猷转头对他的亲卫说道:“倭国地图,展开。”
他的亲卫一听,立刻从身上取出一个竹筒,倒出了里面的地图,左右看了下,便在俞大猷面前的茶几上展开。
在这过程中,俞大猷自己直接端了桌面的茶,转手给边上的一名内侍,腾出了茶几的空间。
等到地图展开之后,俞大猷便立刻观察了起来,过了一会之后,他便向琉球国王问道:“这个毛利元是否是控制了这一带?”
琉球国王听了,凑过去看了一会,有点不大确信,便又传了他的一个臣子来确认,并且也让这个熟悉倭国的臣子,一边给俞大猷介绍倭国的情况,一边在地图上指出来。
“关东这边是北条氏。其家主北条氏康在位时,北条家达到极盛,被称为 “相模之狮”。”
“他们以小田原城为核心,统治着相模、伊豆、武藏、下总等地。大人要注意,这里的小田原城,那可是坚固无比,号称 “天下第一坚城”。多年来,像上杉谦信、武田信玄这样厉害的人物都对它无可奈何,可见北条氏在关东的根基有多深。从北条氏康崛起至今,也有好些年头啦,在关东的统治那是相当稳固。”
俞大猷听到这里,用手点了点小田原城,不过没说话。
“倭国中部的是武田氏,曾经可是辉煌得很。其家主武田信玄被叫做 “甲斐之虎”,大约六十年前就开始崛起,起家于甲斐国,然后不断向外扩张,势力延伸到了信浓、骏河、远江等地。”
“他打仗奉行 “风林火山” 的策略,他的骑兵更是厉害,在战场上威名远扬。不过呢,如今武田信玄已经死了,家督之位传给了武田胜赖。虽然武田氏的实力有所变化,但依然是不容小看的势力。”
“还有东北方向的上杉氏,其家主上杉谦信被称为 “越后之龙”,以越后国为大本营,势力范围包括越中、能登、加贺等周边区域。”
“将军一定要小心这个上杉谦信,他可是个军事奇才,带领的军队勇猛又纪律严明。几十年来,上杉氏和武田氏、北条氏为了争夺关东和信浓地区的霸权,没少打仗,在东北那是很有影响力的大势力。”
俞大猷一直不说话,只是皱着眉头看着地图,最多是微微点头。
“如今最厉害的,当属织田氏!”
“其家主织田信长从尾张国起步,大概在二十年前继承家督之位后,就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打了很多胜仗,把美浓、近江、伊势等地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大约 4 年前,他扶持足利义昭当上征夷大将军,还顺势进驻京都,一下子就抓住了倭国的政治核心,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倭国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琉球深受大明文化熏陶,官方的文字都是汉语,书写也是汉字,因此,对于华夏典故,也能随口就来,说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个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