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娱从资本开始》最新章节。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华纳高层表示,华纳曾给江和开出过600万美元的买断价格,只是江和十分坚决的拒绝了。其表示,他不会卖掉自己的孩子。”
“很显然,江和拒绝了这个可以让自己一步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电影,让他能够拒绝直接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
好吧,很明显的华纳手笔,大公司推人造势就是这样的,粗暴简单而又有效。
报纸这么一上,江和登时就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名人。
毕竟作品还没有被人看到,不可能像后世一样硬推都能红。
华纳只能保证在12月1日电影上映之前,一直能有消息,出现在大众眼前。
因为是文艺片,这个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文艺片提前点映攒口碑都是基操,华纳会让《曾经》进行两个星期的点映,到时候一个影评人在报纸上吹一次,一天换一个影评人。
这样操作下来,在大规模上映之前,起码媒体口碑不会差。
这就是美国的舆论喉舌,这个年代全都被媒体所掌握。也只有时代华纳这种90年代,年营收就高达百亿美元的传媒巨头,才能如此的操纵媒体舆论。
背靠大树好乘凉,不是说说的。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背后有颗大树多得劲儿。
这不是例如新线那种二线发行公司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江和为什么会选择跟华纳合作,不考虑二三线发行公司的原因。
随着点映的开始,华纳的宣传再次发力。
11月24日
“有些人,终究只是路过你的生活。”——《好莱坞日报》
11月25日
这部文艺电影以其低成本和简单的故事赢得了我的心。这部电影以其真实感和音乐触动人心,展现了两个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非凡相遇。我被电影中的音乐和情感表达所打动。这真是一次深刻的观影体验。——罗杰·伊伯特
11月26日
“点到为止的陪伴,是生命中闪烁的流星。”——保罗·卡恩
11月27日
“一部值得观看的爱情电影。”——文森特·坎比(这个钱就挣得太轻松了吧?钱拿着不烫手吗?)
别误会,《曾经》是很好,但是刚刚点映就直接能被主流媒体和影评人吹,跟电影本身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关系不大。
就这么每天一个影评的积攒着,到了电影12月1日上映的时候,已经有一大批影迷等着购票观影了。
90年代的北美,文艺爱好者很多,这一部分人只要是有口碑不错的电影都会购票观看,这群人也是影评所能影响的群体。
不像是后世,超级英雄电影把这群人赶出了电影院,也间接造就了北美电影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