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如何拯救德意志》最新章节。
“第二集团军已经溃败?这是什么意思!?”
1913年8月24日。
俄军西北方面军司令官雅科夫·日林斯基瞪大充血的双眼,震怒地咆哮着,仿佛无法理解自己刚刚听到的话。
就在昨天,他才接连收到第二军信使的报告,得知他们正在拼死突围,并紧急向伦宁坎普下令支援第二军。
可结果呢?他们连一天都撑不住,就彻底覆灭了?
二十三万大军,竟被连十六万都不到的德军野战集团军全歼?
“萨姆索诺夫这个该死的蠢货到底干了什么!他怎么能在短短几天内就把二十万大军送上绝路!”
“那、那个......萨姆索诺夫将军他......”
参谋们支支吾吾,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启齿,面对司令官的愤怒,他们一个个表情僵硬。
因为刚刚德军那令人震惊的战果公告不仅提到俄军第二军已然覆灭,一半战死,一半沦为俘虏,还披露了第二军总司令萨姆索诺夫的最终结局。
“萨姆索诺夫将军自尽了。”
“什么?”
有人闭上眼,低声吐露出这个残酷的事实,日林斯基听后,惊愕地睁大双眼,显然对此毫无预料。
“萨姆索诺夫死了?还自杀了?”
“是的......德军发现了萨姆索诺夫将军的遗体,据称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可能是假消息吗?”
“几乎不可能。毕竟,德军没有编造这种谎言的必要。”
“该死......”
听到萨姆索诺夫扣动扳机、轰碎自己头颅的消息,日林斯基脸色阴沉,嘴唇紧抿。
萨姆索诺夫已死,带着战败的耻辱自尽。现在,就算他对第二集团军的溃灭再愤怒,也已经没有办法再去斥责对方。
更何况,萨姆索诺夫选择自裁,也有一部分责任在他自己——若是他能及时支援第二军,或许事情不会发展至此。
当然,他是否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又是另一回事了。
“还活着的第二集团军士兵,还有多少人?”
“不足一万。谢尔盖·谢德曼(СергейМихайловичШейдеман)将军正在尽力收拢残兵......但......情况不容乐观。”
士兵们四散而逃,甚至有人趁乱逃亡,整个部队正在分崩离析。
“呼......让谢德曼尽全力重整部队,然后立即支援第一集团军。”
“是!”
这对刚刚从德军的狂攻下九死一生逃出来的士兵而言无疑是残酷的命令,但第二军既然已溃败,德军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第一集团军。
如果第一军再被击溃,西北方面军三分之一的兵力就此灰飞烟灭,那么他们精心策划的东普鲁士攻势也将在瞬间化为泡影。
而日林斯基自己......恐怕也会随之陪葬。
这一点,无论如何都要阻止。
“另外,通知瓦西里·弗拉格(ВасилийЕгоровичФлуг),让他率领第十集团军,尽快增援伦宁坎普的侧翼。”
“明白,司令官!”
参谋们纷纷行礼,像是迫不及待想要逃离这压抑的气氛,一个个匆匆离开司令部。而日林斯基疲惫地瘫坐在椅子上,点燃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
“该死......这消息一旦传到斯塔夫卡(Stavka最高统帅部),沙皇肯定不会放过我。”
无论沙皇如何仁慈,他都不会容忍这样的惨败。
尤其是,这一战将成为后人耻辱的谈资。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阻止德军的攻势,遏制他们继续扩大战果。
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挽回败局,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
......
咣当——咣当——
“战斗刚结束多久,又要投入下一场战斗?要是能再休息两天就好了。”
“别担心,沃尔夫。只要把龟缩在贡宾嫩的俄国佬踢出东普鲁士,短时间内就不会再有战斗了。”
“那就太好了,迪特里希大叔。我已经受够尸体了。”
1913年8月25日,东普鲁士,埃劳(Eylau)附近。
在驶向新的战场的卡车上,迪特里希听到队伍里最年轻的沃尔夫的抱怨,不禁轻笑出声。
然而,即便他的脸上带着微笑,神色却依旧阴沉。
虽然己方大获全胜,他也幸运地活了下来,但那些遍布沼泽和森林的俄军尸体,却怎么也无法从脑海中抹去。
这与父亲曾经自豪地讲述的普法战争故事相差甚远。
对于一直生活在远离战场世界的迪特里希来说,这一切都过于震撼了。
至少,这绝不是能用来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通信连的人说,西线比这边更惨烈。那里的战线全都布满了机枪和战壕,每天都有上千人丧命。”
“呃,看来被派到东线还算幸运。”
东线的俄军别说机枪,甚至连步枪都严重短缺,甚至还有士兵手持木棍和斧头上阵。
迪特里希靠在颠簸的卡车里,闭上双眼,对自己的运气心存感激。
“看那边,有个村子。”
听到有人喊叫,车上的士兵们纷纷探出头去。
迪特里希也看到了,黑烟袅袅升起,看起来情况不妙。
“我知道那地方,叫阿普施万根(Abschwangen,现在的Tisino)。”
“你怎么知道?”
“我爷爷就住在附近,不过他已经去世了。至少,他没活到看到这场战争。”
听到这话,迪特里希和他的战友们都默默点了点头。
亲眼见到自己的家园被敌人蹂躏、烧毁,绝对不会是什么愉快的事。
“全员停下!”
士兵们闲聊之际,随着中队长一声令下,卡车车队在阿普施万根前停了下来。
“全员下车,搜索村子。虽然俄军似乎已经撤退,但小心无大错。”
“明白,中尉阁下。”
发号施令的是他们的上级,未来二战时德国的名将之一——戈特哈德·海因里希(Gotthard Heinrici)中尉。
听令后,迪特里希背好枪,与队员们一同下车,踏入这座弥漫着压抑氛围的村庄。
“没见到一个人影。”
“估计都撤离了吧。”
事实上,在俄军进攻前,整个东普鲁士就已发布了大规模撤离令。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愿舍弃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选择留下,但至少这个村子不在其中。
“分头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