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奋斗在洪武元年》最新章节。
“登州府府治蓬莱,基本上与宁阳县的情况差不多,也是有十几所社学。”
“随着这几年一直在往宁阳、登州两地迁移百姓,这十一个县的社学数量也在逐年递增。”
“基本上就是以社学代替义学、私学、族学,并逐年禁之。”
朱皇帝嗯了一声,随后也皱起了眉头。
大明的社学数量一直在增加。
但是不可否认,民间也一直存在大量的义学、私学、族学。
义学的数量不多,基本上不用考虑。
私学大多是科举不第的秀才们所办,这是他们赖以养家糊口的生计所在,也是民间百姓读书的主要途径。
而族学则是那些乡贤士绅或者豪商巨贾们自己所办。
相对而言,族学里所教授的学问,要比私学所教授的学问更加高明。
尤其是在涉及到为官之道这方面,因为很多乡贤士绅本身都读过书甚至做过官,所以,族学明显比私学更有优势。
也就是说,私学和族学在不知不觉中就拉开了差距,这一点在科举的策论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也是“家学为官”这四个字的根源。
但是吧,要增加社学的数量,逐渐禁止掉私学和族学,就意味着要增加钱粮的支出——盖社学要钱,教书先生的俸禄也要钱,社学孩童的衣裳、笔墨纸砚、餐食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哪怕现在的大明不依靠国库支出军队的钱粮,也依然难以承受全面推开社学的成本。
毕竟大明还要修路,铺桥,要给百姓盖房子,要搞养济院,要搞慈幼局,要搞漏泽园,要搞惠民药局,方方面面都需要花钱……
除此之外,全面推开社学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教书先生。
如果教书先生的心思不正,他教出来的生员能是什么好的?
如果要仔细筛选教书先生……大明现在哪儿有那么多心向大明的读书人?
就是把整个宁阳县和整个登州府的所有读书人全拉过来,也照样不够用!
朱皇帝越想越是头疼,忍不住叹息一声道:“社学的事儿,慢慢推开吧,争取明年能有更多的社学。”
办学不易,朱皇帝叹息。
李善长却感觉舒坦了许多。
理解驸马爷。
成为驸马爷。
超越驸马爷!
难怪驸马爷有事儿没事儿就想着给上位和朝堂上的一众官老爷们添堵。
原来给别人添堵,让别人头疼的感觉是这么爽!
……
正当朱皇帝和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开着小会的时候,杨少峰也在鸿胪寺里跟一众官老爷们开着小会。
毕竟黑芝麻汤圆大婚之喜,大明的众多藩属国都要派遣使节前来庆贺。
怎么安置这些使节,怎么招待这些使节,可都是鸿胪寺的本职工作。
杨少峰好歹还拿着鸿胪寺少卿的俸禄,自然而然地要做好鸿胪寺少卿的工作。
当然,身为鸿胪寺少卿,自然也要提前想好,该怎么样才能从这些藩属国的身上刮下一层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