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传送门发明人的故事地球往事篇》最新章节。
【地点:吴王宫内】
吴王宫内,灯火通明的大殿之上,吴王夫差正慵懒地倚在龙椅上,怀中抱着美人西施。
他轻抚着西施的柔荑,低声问道:“爱妃,今日感觉如何?那郎中配制的草药可有见效?”
西施微微抬起头,露出一丝浅笑,声音柔弱却带着几分疲惫:“大王,确实有些起色。不过这草药只是治标不治本,我的病估摸着还是要等到祭祀大典之后才能彻底解决。”
夫差闻言,神色略显忧虑,但随即又强颜欢笑地说道:“爱妃不必担心,祭祀大典很快就会举行,到时候你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说着,他端起一杯美酒递给西施,“来,让我们对饮一杯,暂时忘却这些烦忧吧。”
就在两人调情饮酒之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大殿的宁静。
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来,单膝跪地禀报道:“大王,孙武将军求见!”
夫差放下酒杯,眉头微皱:“这个时候找朕何事?”
他挥了挥手示意传令。
片刻之后,孙武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入大殿。
他身披一套深褐色的精铁铠甲,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在灯光下泛着冷峻的金属光泽。
铠甲上点缀着几处简约却不失威严的纹饰,彰显出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他的腰间悬挂着一柄长剑,剑鞘古朴无华,但却透出一股沉稳的力量感,仿佛随时准备应战。
孙武的脸庞方正刚毅,眉宇间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犹如两颗寒星,扫视四周时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威慑力。
在他身后跟随的两名侍从,更是将这位一代兵家之祖的气势衬托得淋漓尽致。
左侧的侍从身材高大魁梧,肩宽背厚,浑身肌肉线条分明,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猛士。
他的双手紧握一把丈八长矛,矛尖锋利如月牙,闪烁着冰冷的寒芒。
尽管只是站在那里,却给人一种山岳般的压迫感,仿佛只要一声令下,他就能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敌人。
右侧的侍从则显得更为机敏灵活,身形矫健,动作轻盈。
他背着一张雕花硬弓,箭囊中插满了羽箭,每支箭都打磨得极为精细。
他的目光警觉而专注,不断扫视着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没有任何潜在威胁靠近他们的主君。
孙武带着侍从行礼过后,他直截了当地说道:“启禀大王,我已收到消息,雪浪部落附近发生了一些小事情。”
夫差愣了一下:“哦?说来听听。”
孙武沉声答道:“据报,我两个儿子——孙敌和孙明,以及伍子胥将军的义子卫斯,均已率兵前往雪浪部落。他们似乎是为了争夺开挖暗河时发现的先古陵墓而行动。”
“什么?”夫差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竟敢如此放肆!区区一座陵墓,竟然让自家人争得不可开交,传出去成何体统?”
孙武低头拱手,语气中透着一丝愧疚:“大王息怒,臣管教不严,致使二子行事鲁莽,实属不该。为了控制局势,恳请大王允许臣带领三千精兵前往雪浪外围观察,并随时准备介入平息纷争。”
夫差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准奏!你去吧,务必尽快稳定局面。如果发现有人违抗军令,擅自行动,绝不姑息!”
孙武郑重地应了一声:“是,大王放心,臣定会妥善处理此事。若是必要时刻,即便生擒逆子也在所不惜。”
待孙武退下入座后,夫差轻声长叹一声,转头看向西施:“爱妃,你看这都是些什么人啊!为了点资源就闹得沸反盈天,简直让我寒心。”
西施轻轻靠在他的肩膀上,柔声安慰道:“大王不必太过生气。毕竟这些人都是忠于吴国的将领,只是偶尔一时冲动罢了。相信孙武将军一定能化解这场风波。”
夫差点了点头,却又忍不住说道:“可是这样一来,岂不是让外人笑话我们吴国自家人打自己人?真是丢尽了脸面!”
西施笑了笑:“或许这也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只要最后事情圆满解决,就不会留下任何负面影响。”
夫差听罢,心情稍有好转,但仍旧难以完全释怀。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喃喃自语道:“希望孙武能迅速平息这场纷争,否则朕怕是要被这些不听话的儿子们气死了。”
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西施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她抬起头问道:“大王,听说孙武将军正在撰写一部兵书,不知是否已经完成?”
夫差想了想,回答道:“哦,《孙子兵法》吗?确实听他说过这件事。据说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只差最后的润色工作。这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军事著作,将来必定能为吴国带来巨大的帮助。”
西施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那这部兵书的内容一定非常精彩吧?”
夫差笑着点头:“没错。孙武将军将毕生所学都融入其中,详细阐述了战争中的各种策略与技巧。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能从中找到答案。”他转头看向西施,“爱妃,你可知道这部兵书的由来?”
西施摇了摇头,眼中带着几分好奇:“大王,我只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却不知其背后的故事。还请孙武将军为我们详细讲解一番。”
听到这话,孙武微微一笑,起身缓步上前,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启禀大王、娘娘,撰写《孙子兵法》的初衷,源于我对战争本质的思考。战争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厮杀,更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较量。我希望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一份可以借鉴的指南。”
“那么,将军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夫差饶有兴趣地问道。
孙武沉吟片刻,说道:“确实不易。起初,我只是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但很快发现这些内容零散无序,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于是,我花费数年时间反复推敲,删减冗余之处,补充遗漏之点,最终才逐渐完善成今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