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神韵》最新章节。
㊣●《黄山行》★dragon着●
巍巍黄山天下秀,奇峰异石竞峥嵘。
松涛阵阵迎客至,云海茫茫掩仙踪。
墨客挥毫绘烟雨,丹青难写真容妆。
徽州文化遗风在,白墙黑瓦古韵长。
温泉涓涓涤尘心,石刻斑斑诉沧桑。
日出东方照峰巅,日落西山映霞光。
黄山之美难言尽,一步一景一诗行。
山魂水魄凝千古,石语云歌共天长。
黄山,古称黟山,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的总面积大约为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的面积为160.6平方千米 。
黄山山脉是皖南山地的中枢山脉,主干沿北东向南西展布,绵亘150公里。东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内,北与九华山相连,南至屯溪盆地。黄山山脉是长江下游与钱塘江的分水岭 。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以及历史遗存、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五胜”而着称于世。黄山的地质地貌非常独特,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 。
黄山的命名源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唐玄宗笃信道教,遂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诏改黟山为黄山,黄山之名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着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黄山之美,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奇松形态各异,如迎客松、送客松等;怪石则有飞来石、猴子观海等;云海变幻莫测,令人陶醉;温泉水质优良,具有很高的疗养价值。
黄山的地域面积源头与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历史紧密相连,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魅力。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黄山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中生代到新生代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大约在1亿多年前,这里发生了地壳运动,形成了黄山地区的基本地貌。随后,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地质变化,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山奇特的地貌景观。
黄山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和片麻岩,这些岩石的形状和颜色在不同的地质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和地貌。例如,花岗岩由于其坚硬和抗风化的特性,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岩石形态,如“飞来石”、“仙人指路”等。而片麻岩则因其易风化,形成了许多悬崖峭壁和峡谷。
黄山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其四季景色各异,各有特色。春天,黄山万物复苏,山花烂漫;夏天,云雾缭绕,凉爽宜人;秋天,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无论是哪个季节,黄山都能给游客带来无尽的惊喜和美丽的景色。
黄山的地质历史和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朝圣者,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着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今后的日子里,黄山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所瞩目。
黄山的名字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史料记载,黄山最早的名称见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山海经》,当时被称为“黟山”。这个名称的来源与古代的黟县(今黄山市黟县)有关,由于山体色黄,故称之为黟山。
到了唐代,有一个传说故事与黄山名称的更改有关。据说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的747年,他根据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将“黟山”改名为“黄山”,意为“黄帝之山”。这个改名行为可能是为了纪念黄帝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赋予了黄山更为神圣和崇高的地位。
黄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宝库,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黄山的改名,反映了古代皇帝对于名山大川的重视,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如今的黄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它的名字、故事和美景,共同构成了这座山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和探索。
黄山成为着名的风景名胜确实始于唐代,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对黄山的赞美和描绘,为黄山后来的名声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许多着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曾游历黄山,并被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赞美黄山的诗篇,这些诗篇随着诗人的名气传遍天下,使得黄山的美名远扬。
例如,李白曾写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样的诗句不仅描绘了黄山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黄山之美的赞叹。
到了宋代,黄山的开发和游览活动逐渐增多。宋代文人墨客对黄山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不仅在此留下了足迹,还创作了大量描绘黄山风光的画作和文学作品。
宋代画家如马远、夏圭等人的山水画中也常常出现黄山的身影。这些艺术作品的流传,进一步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
此外,宋代的一些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等也曾游历黄山,并在他们的文集中记载了黄山的奇观。苏轼在《游黄山记》中详细描述了黄山的景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的自然美景和文人墨客的作品相互辉映,使得黄山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黄山的风景名胜地位,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确立并传承至今。
黄山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宝库,其宗教文化的起源同样悠久而丰富。道教文化在黄山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与山水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道教徒追求长生不老和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黄山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环境,为道教修炼提供了理想的场所。黄山的多座山峰和洞穴,如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仙人洞等,都留下了道教活动的痕迹。
唐代以后,随着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上升,黄山道教活动也达到了一个兴盛时期。许多道士选择在黄山修炼,并在山中建立了多处道观。
其中,紫霄宫是黄山三大名观之一,建于唐代,是道教在黄山的重要圣地。紫霄宫位于黄山的紫霄峰下,是道教信徒朝拜和修炼的重要场所。
除了紫霄宫,黄山还有其他着名的道观,如玉屏楼、松谷庵等,这些道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文人墨客游览黄山时的重要驻足地。他们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故事,丰富了黄山的文化内涵。
黄山的道教文化与山水的结合,使得这座山脉不仅是自然美景的象征,也成为了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
直到今天,黄山仍然保留着许多道教文化的遗迹,吸引着无数游客和道教信徒前来朝圣和探索。黄山的宗教文化,与它的自然景观一样,是这座山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黄山的确逐渐成为了一个着名的旅游胜地,其旅游开发的起源与这一时期的皇室巡游和文人墨客的推崇密切相关。
在明代,黄山已经开始吸引了一些游客和文人墨客的目光,但真正使黄山名声大噪的是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巡游。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于1680年和1681年两次巡游黄山,他对黄山的自然美景赞不绝口,并下令修建道路和亭台楼阁,以方便游客游览。乾隆皇帝也曾在1751年和1759年两次巡游黄山,同样对黄山的美景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留下了许多题刻和诗篇。
皇帝的巡游和推崇,极大地提升了黄山的知名度,使得黄山成为了朝圣者和游客向往的地方。随着皇室的关注,黄山的旅游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在这一时期,黄山的游览路线被开辟,一些着名的景点如始信峰、狮子峰、光明顶等得到了命名,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供游客休息和观赏的亭台楼阁。
此外,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对黄山的描绘和赞美,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黄山作为旅游胜地的地位。他们的游记、诗篇和画作,成为了宣传黄山的重要媒介,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黄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不仅自然景观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也得到了传承。直到今天,黄山仍然是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继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黄山的起源是一个综合了地质变迁、历史演变、文化积淀和旅游开发的过程。它从一个普通的山脉,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雕琢和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最终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着名的风景名胜区。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境内,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着称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而闻名于世。
黄山的松树形态奇特,多生长在险峻的岩石上;怪石则形状各异,有如人、如兽、如物,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云海在山间翻滚,时而将山峰淹没,时而露出峰尖,犹如仙境;温泉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对多种疾病有疗效。
黄山是中国十大名胜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黄山世界遗产地包括黄山风景区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于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
黄山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黄山的诗文和画作。其中,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更是对黄山景色的高度评价。
黄山的代表景观还包括迎客松、飞来石、猴子观海、梦笔生花、西海大峡谷等,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自古以来,黄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此留下了众多赞美黄山的诗词佳作。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览黄山,并留下了许多着名的诗篇。其中,《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一诗被认为开启了黄山诗歌的先河。
李白的诗中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如“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生动地展现了黄山的高耸入云、峰峦叠嶂的景象 。
黄山的奇松和怪石也是文人墨客们常常吟咏的主题。诗人们用“老松千万为谁栽,满酌仙樽醉碧苔。龙甲虬髯不可辨,风雷长吼半天来。”这样的诗句来描绘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以及用“天然一石空四角,其下高高挂秋月”来形容怪石的奇特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