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剑荡天下

第72章 三千六百八十座佛塔(上)(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执剑荡天下》最新章节。

“不大可能,都是以前暗卫的弟兄!”叶飞也是想到了那一点,都用的是自己能信的过的。

摸着下巴,叶千尘沉思了起来,他一直觉得妙伦寺不简单,可如今看来何止是不简单啊。

昨天刚把文聘等人处决,今天妙伦寺就空了,看来这背后之人也是个厉害人物啊,知道陛下这次是来真的。

大秦一年斩首人犯不知多少,让在京官员列席观看的,两百多年这是头一遭!所有人都明白,秦武帝这是杀鸡儆猴,他这次是真的要动刀子了。

“有意思,还真是有意思!看来还是有点失算了,动静闹的太大打草惊蛇了!”

“你说什么?”见叶千尘嘀咕,叶飞凑近了问道。

“没什么,叫弟兄们再好好查查,我不信那帮和尚什么都没留下!”看了看身后的大佛殿,叶千尘吩咐道。

一夜之间就算是长了翅膀,也不可能飞的一干二净吧,不得留下点羽毛来么?

刚要进佛殿看看,却见一个锦衣卫急匆匆跑来:“大人,齐王殿下来了!”

“你说谁?”叶千尘惊诧,有点不相信的再问了一遍。

“齐王殿下,穿着您的飞鱼服,这会被弟兄们挡在门口了!”那锦衣卫说道。

打一来妙伦寺,叶千尘就下了封锁令,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

和叶飞对视了一眼,他顿时感觉头疼!这可真是个好奇宝宝,你不搁家好好读书,来这添什么乱啊!

不过头疼归头疼,他还是和叶飞跑去门口迎接了!没法子,怎么说都是皇子,没人的时候敲他闷棍,打着自家兄弟都能忽悠过去,大庭广众的,上下尊卑就不得不讲了。

“臣锦衣卫指挥使!”

“臣锦衣卫指挥同知!”

“参加齐王殿下!”待到门口见着身穿紫色飞鱼服,腰跨秦斩刀的齐王秦风,叶千尘就有八百个不乐意见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行了,别在那假客气了。你看本王换上这身衣服好不好看?还别说你挺有创意的,这身衣服真不错,比我那蟒袍都好看,回头多做几套送给我!”

叶千尘嘴角抽抽,会不会说话,什么叫飞鱼服比你亲王蟒袍还好看,你还让不让人活了!

“殿下,这是臣的官服,您穿这个有失身份,您真喜欢的话,回头我让人给你做几件其他样式的!”叶千尘忍着不高兴,谄媚的说道。

“咦?你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客气了!”秦风疑惑,自打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吵的面红耳赤,他还真没见过叶千尘在他面前这么低声下气过。

瞥了一眼周围,他突然明白了,这是在他人面前装呢?

随后他撇了撇嘴:“什么身份不身份的,你啥时候待见我的身份了?再说了你也还是一品军侯呢,不也穿这一身么!”

叶千尘脸黑,你咋啥都往外说!

之后他便顾不得了,直接走过去,将秦风一把拉过来,凑近说道:“不会说话你就闭嘴!”

“你早这么说不就结了么!”秦风戏谑,原来也有你怕的,我还以为你头铁啥都不惧呢。

“衣服哪来的?”狠狠瞪了他一眼,叶千尘问道。

“你马车里的,我看着合身就穿上了!”

“我马车呢?”叶千尘又问。

“你马车不错,坐着挺舒服的,我先借几天,回头我再给雪儿!”

叶千尘直接无语了,他再一次重新认识了这个书呆子!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千年世家:苏氏的传承
千年世家:苏氏的传承
苏氏的传承:平行世界,一个后世的理工男苏砚穿越到秦末乱世助刘邦建汉,于是一个千年家族开始诞生。自此云梧苏氏穿行于史册夹缝——这场横亘两千年的文明暗战,终要在蒸汽轮机与燧发枪的轰鸣中,迎来最后一次淬火。
晨曦行者
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
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
关于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穿越提瓦特变成一只凤凰,被影收入眷族!系统却让涅盘500年,结果错过了坎瑞亚之变。世界这么大,我想看个锤锤,各种浪!
狗月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世事百态:南北朝时代风云激荡,世事纷纭。政权如走马灯般更迭,民族融合日益加深,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孕育出众多历史英杰与璀璨文化。然而,伴随辉煌的是社会的剧烈动荡与民众的艰苦生活,动荡不安与民生维艰成为该时代不可抹去的印记。尽管如此,南北朝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可儿妙桃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关于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高楷穿越乱世,成了一介刺史。内有臣属反叛,外有强敌围攻,危在旦夕。幸好,意外觉醒望气术,可识人才、察地理、观天象。从此,一个个尚在草莽的文臣武将,被他发掘,助他争霸天下。江山如画,大浪淘沙,一回首,他已成为开国皇帝。
高煎果
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
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
关于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拒绝加班被开除,叶天激活避世隐居系统。本想找个小山村躺平,却不曾想迷路后来到大唐,遇到了外出散心的李世民。李二:先生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叶天:大唐之幸,百姓之幸,李世民牛逼!李二:先生如何评价李世民?叶天: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x之盛未之有!……本书又名:
两仪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