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祝的自述》最新章节。
《我和爸爸做同桌》,一部电影,搞不懂侯勇为何在主演表里,而扮演男主人公冯甘霖的男演员却不知所踪。
娱乐圈是个名利场,五光十色,处处是套路,时时有陷阱。
《老子》第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而娱乐世界借着所谓艺术的幌子,为争名逐利,大肆勾心斗角,弄虚作假,唯利是图,一味迎合观众,当然不是为了观众身心健康,而是观众的钱包……如今的娱乐圈所引领的时尚,不过是资本的推动,而真正敢于挑战舒适圈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浑身散发着铜臭味的钱串子……
网络的发展,直接推动着娱乐圈向着名和利的极致进攻……
娱乐圈为了博关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些娱乐中的大咖们,身在其中,已然抛弃人的真善美,完全脱离人性,不过是披着人皮的恶魔而已……
冯甘霖的高考故事,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值得叙述的,最大的特殊是不知为何被车轻轻撞了以后,他恰到好处地伤到右手和一条腿。为何说恰到好处,因为,这些伤并不会影响三个月后的高考,而眼前却只能居家养伤,因为他右手无法写字……于是,得知自己得了绝症赶回家的父亲可以名正言顺地用轮椅推着儿子去学校陪读……他的要求被学校老师认为合情合理,还很励志,感人……
也许,故事如此进展会吸引观众,不过,效果似乎并不很好。
那位爸爸如果不得绝症,故事是否就无法正常进行了呢?
如果说这是改编自真实事件,我无可厚非了。
如果,纯粹是增加故事情节,使剧情更吸引人,我觉得有点俗套了……
冯甘霖的名字,逢甘霖,久旱遇甘霖,这甘霖当然是得了绝症回归家庭的爸爸。
我并否定这位爸爸的选择和行为,只是质疑,难道只有得了绝症,知道不久人世后,才回幡然醒悟,意识到身为父母应该好好陪陪孩子吗?
身边认识很多把陪伴孩子当成负担和牺牲,在这些人的认知里,养育孩子只需要金钱,或者饿不死孩子就ok了。
当然,这位爸爸的决定,在这个故事里很成功,他放下成年人的自尊心,谦卑地坐在教室里重新拿起课本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在课余时间,他拿起拖布将教室和走廊打扫干净,也会趁着下课时分,用抹布将教室窗户擦得净如明镜。他承包了班里的卫生,和班里同学打成一片,还特意找到班里尖子生馨儿,与她达成互相学习的协议。
当学渣冯甘霖得到爸爸关注后,果然如开了挂般,无论是老师,还是暗恋的馨儿,仿佛一下子都对他改变了态度,他的世界一下子进入温暖的春天。
儿时,亲眼目睹爸爸打了妈妈,自此妈妈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小冯甘霖的世界瞬间坠入冰窟,妈妈走了,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年老的爷爷奶奶成了他的倚靠。
其实,我很不喜欢这种剧情设计,爷爷奶奶养出的孙子,就一定是学渣吗?
当然,这也许是为了迎合观众认知,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即便有爷爷奶奶陪伴,也无法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学习成绩首当其冲。似乎每一个差生都会标配一对陪伴孩子的爷爷奶奶。
如果,没有爷爷奶奶的帮助,那位爸爸还会如此潇洒地常年在外工作吗?而那位赌气出走的妈妈,即便受了再大委屈,难道没有挽回的想法吗?就算婚姻结束了,那么孩子呢?走了,离开了,眼不见心不烦了,孩子就可以当做不存在吗?
当然,从故事的角度思考,也许是为了完整性和突出主题,所以故意删除了妈妈的后期存在感。
但是,在现实中,很少有妈妈会一去不返,除非身不由己了……
这部电影,以实际行动呼吁父母陪伴孩子,诠释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从冯甘霖身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爸爸缺席和存在的不同。
然而,电影中还有一个角色,让我不免质疑电影的主题。
这个角色就是前面说到的馨儿,故事后期,馨儿的家庭也暴露在镜头前:一个离家出走,一去不复返的爸爸,一位含辛茹苦开小吃店养育女儿的妈妈。
这位妈妈并未出现在镜头里,不过,从馨儿身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位妈妈的性格,大概是:长发盘起,皮肤白皙,身材苗条,性格温柔且坚毅,不再年轻的脸显出温和的笑容。一位勤劳能干,用于挑起生活重担,面对困境不怨天尤人的女性形象。
馨儿的身上,甚至看不出对父亲的怨恨。可想而知,身为妈妈,这位女性并未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达给年幼的女儿,甚至为了女儿的感受,她学着也忘记不幸婚姻中男人所带了的伤害……
相比之下,即便冯甘霖的爸爸做得再多,也仅仅限于临死前的不甘心,或者是对儿子前途的担忧和多年缺少陪伴的遗憾愧疚。
电影的主题是‘和爸爸做同桌’,似乎很新鲜,剧情却落了俗套,没有惊艳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