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落门》最新章节。
不得已,只好弃车保帅,李严独自吞下了所有的苦果。
此次,相父诸葛亮去世,对于刘禅来说,悲伤是自然的,毕竟和相父相处了这么多年,说没有感情那是假的。
更何况,诸葛亮终其一生,是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是像曹操老贼那样,不仅仅是做个权臣,还公开说明,要做周文王,让自己的儿子做周武王。
作为一个有想法的君主,借此机会,将本属于自己的政权拿回来,这个想法一点也没有错。
刘禅不是傻瓜。
他自然知道,现在蜀汉要进入新的阶段了,后诸葛亮时代,他不会允许再出现另外一个权臣诸葛亮,但是,帮派的斗争却不会因为没有权臣就自动消失。反而只会更激烈,更公开化,因为没有了权臣的压制,大家不需要在遮遮掩掩。
所以,对于谯周要求立即诛杀魏延全族的奏请,刘禅一点也不愿意做。魏延也好,赵云也罢,当年的老臣子们,哪一个对刘禅没有活命之恩?马踏联营救世子的,可不仅仅只有一次长坂坡,可不仅仅只有一个赵子龙!
可以这样讲,自己屁股底下的这个龙椅,一样有魏延的血汗忠魂附着其上。
谯周的话不仅仅让皇帝刘禅皱起眉头,还有更多的人皱起眉头。
蒋琬、费祎就在其中。
蒋琬费祎可以说是荆州帮的,也可以说不是荆州帮的,但是,对于魏延的事情,他们心里的想法,却与谯周等人完全不同。
他们甚至对魏延的谋反有一种悲悯的心理——魏延这是被硬生生地逼反的。
而逼反魏延的人,最大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他们最尊敬的诸葛丞相。
但他们又十分理解诸葛丞相的这个做法。
“说到底,老魏近些年的心态已经失衡得厉害。”对于魏延的心态失衡,费祎的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很多次,魏延与杨仪发生矛盾,都是费祎亲自做的调解。这个过程中,老魏说过许多过头的话,也做过一些过头的事情,只不过当初有诸葛丞相在,魏延也不可能做出对国家有重大损害的事情。
但现在,不一样了。
蒋琬的内心,想的又是另外一些事情——
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将蜀汉帝国的北大门守护得坚固牢靠,一点机会都没有给曹魏,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先帝刘备当初交付的重任。在这一点上,他完成得甚至比所有人都好,包括所谓的五虎上将。
相比而言,关云长作为荆州第一线的负责人,却大意失去了荆州,将蜀汉帝国最好的长江出川口丢了个一干二净,甚至引发的蝴蝶效应,将皇帝刘备、车骑将军张飞、老将黄忠、悍将冯习、张南、傅肜、谋士马良、程畿、王甫、蛮王沙摩柯等全部牺牲在其中,杜路、刘宁等悍将被迫降吴;黄权退路遭阻而降魏。
后续的连锁反应,刘封被杀,孟达降曹,新城郡一带全部拱手让与曹操,汉中向东的出口,被曹魏死死封锁!
普通士卒方面呢?
蜀汉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白毦军一战而陨灭,不复建制。当初最能打的那部分军阵老卒几乎全部阵亡在此次战役中,水军一次性全部毁损干净,黄权带领的江北军没有回来一个!
南中庲降都督部,蛮夷叛乱四起,无力平复,后来还是诸葛丞相亲自带领大军前往南中平乱,甚至还动用了汉中都督府部的部分军力,魏延本人也亲自参与了此次平乱。
所以说,蜀汉在夷陵之战到现在,能保持核心腹地的平稳建设,魏延是出了最大力的。
所以,魏延有他骄傲的资本,无可厚非。
但是,为什么又说魏延的心态失衡了呢?
还是与诸葛亮丞相有关。
诸葛亮丞相在南中平乱两年后,立即将蜀汉帝国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战争之中,北伐大本营就设在汉中。大军进驻汉中,立即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其实就是把北方汉中都督府的兵权全部拿下了,魏延由此变成了北伐军中的一员战将。人家当初可是主持汉中军务的第一人!
北伐是蜀汉帝国的重大战略,诸葛亮如此安排,也没有什么不对,对于老将军魏延来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但问题在于,做了十多年的汉中太守北方都督部总司令的魏延,对于北伐不是没有自己的思路,但他所有的思路,在诸葛亮那里都吃了闭门羹。
也就是说,二人对于北伐的战略意见是一致的,但战术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
这个,还真不好说。
诸葛亮丞相六出祁山,主打的方向是陇西雍凉地区,希望从那里开始,占据陇西高地核心之处,稳固后,再向关中地区进发,围堵长安。
其实,就是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而魏延的意见则刚好相反。
在魏延的心目中,西北陇西一带,只能作为军事行动的幌子,该有一支军队直接插入到关中第一核心大城长安,拿下长安,关中陇西传檄而定,唾手可得。
——这,就是后世的“先城市后农村”路线。
如果再说的明白些,就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建立苏俄的路线,和新世纪中国的路线。
二者本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战略决策而已。
但事情落在诸葛亮和魏延这二人身上,则影响就大了。
事实证明了谁对谁错呢?
对不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夺长安”计谋,诸葛亮根本就没有给他机会去验证,而是将他的计谋束之高阁。
但诸葛亮自己的战略,最终也没有取得成功。
每一次蜀军出祁山,占陇西,确是占了不少地盘,小城市也打了不少,但是,陇西之地本就地广人稀,所谓的城市,也就三两万人,战端一开,人就跑了大半。天水安定这样的小城市,每一次都顺风而降,但结果呢?你还是你,它还是它,带不走陇西的一丝片云彩。
最让蜀人气恼的是,曹魏对于陇西区域实行的是半坚壁清野的政策,就是将这里的粮食实行军管制,老百姓们只有不多的口粮,多余的粮食都集中在长安这样的坚城里,由军队管制。
所以,蜀汉军队到陇西,遇到的抵抗力很是弱鸡,很容易就占领大量的地盘,但马上就面临着饥荒的威胁,占领的地盘越大,要吃粮食的嘴巴就越多,你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吧,你是来解放老百姓的,总不能看着老百姓饿死吧。
怎么办?
只好从秦岭中绵延数百公里的蜀道上运送粮食。
每次,诸葛亮带领的北伐大军都是因为粮道出现问题,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军,将前期占领的广大的陇西土地城池,再拱手相让给曹魏。
而让魏延特别气恼的,还不仅仅是战略战术上的分歧。
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培养年轻人,小“五虎上将”张翼、张嶷、王平、廖化、马忠等陆续上位,得到重用,而魏延这样的老将,几乎变相地“被平庸化”了,沦为路人甲路人乙一般的普通将军。
如果说诸葛亮重用关兴张苞,魏延没有意见,毕竟这些人的老爹都是和自己一同扛过枪一同分过赃的老战友了,但对于张翼、张嶷、王平、廖化、马忠等人,魏延却很不爽。
魏延自己的年纪也是一个夹心饼。
和老五虎上将相比,魏延要年轻很多,但与诸葛亮启用的这批年轻人相比,他却又年长许多岁。
魏延的心气太高,他认为自己应该在北伐战略中拥有该有的价值地位。
但诸葛亮却一直把魏延当做一个救火队员在使用。
所以,魏延这许多年,过得异常憋屈。
而魏延又是一个性格粗鲁的老军阀做派,属于那种没理占三分得理不饶人的性子,他不敢对诸葛亮说什么,但却选择了杨仪做对手,多次和杨仪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而诸葛亮因为必须要依仗魏延的勇猛,也因为感觉到魏延的憋屈,所以,一直也就宽容大度地容忍了魏延的小暴脾气。
诸葛亮选择杨仪“托孤”,让杨仪带领大军回转汉中,作为诸葛亮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蒋琬和费祎未尝不理解诸葛亮最后要将魏延“逼反”的安排。
说白了,诸葛亮在临死前向“益州帮”土着势力妥协了。
魏延不死,“荆州帮”的势力依然会团聚在他身边,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依然可以与“益州帮”抗衡,这对于蜀汉帝国的未来来说,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后诸葛亮时代,皇帝会收相权,不会再出现“相权大于皇权”的现象。那么,帮派斗争,也就失去了诸葛亮这样的强权人物的压制,最后,火拼之下,不知道蜀汉帝国是否还能经受得起这样的折腾。
而如果魏延“死”了呢?
魏延死了,事情就简单得多了。荆州帮失去了最后一位大佬,蒋琬费祎他们属于文人,帮派斗争的氛围会减弱很多,“益州帮”再度崛起,就让蜀汉帝国成为益州人的帝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北伐,是刘备诸葛亮这一代人的政治执念,但却不是下一代执政者的政治桎梏,他们可以北伐,也可以不北伐。
所以,魏延的造反,说到底是被蜀汉帝国的政治局面给“逼反”的,他不得不“反”。而“反”了的下场,就是“死”。
对于后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帝国来说,“死魏延”远比“活魏延”有价值。
若一人死,而能换来政通人和,那么,这个人也就死得其所了。
“是吗?”蒋琬有些迷惘了,“真的如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