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落门》最新章节。
第一次大规模开发西南夷,半途而废,无疾而终。
四年之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归来,言其在西域看到“蜀锦、邛杖”,再次激发了汉武帝开凿西南夷道的决心。
因为第一次开凿的目的不过是出于封建帝王“一点四方”的心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图,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这一次,张骞带回的西域奇珍让汉武帝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具有世界眼光的汉武帝要开辟一条直通大夏的“国际通道”。
于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即挥斥方逎,用军队作先驱,强行开道,以通大夏。
他用武力将西南夷道通到滇西洱海地区,“通博南山,度澜沧水”直至“蜀身毒道”国内最后一段——“永昌道”开通。
公元69年,汉王朝开拓和经营西南的最边远的郡——永昌郡设立。自此,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连成一线,古道全线贯通。
但是,汉武帝集全国之力,也只不过在自己国度内,打通了从成都通往永昌郡道而已,真正计划中“通禅国(今缅甸),度身毒(今印度),达大夏(今阿富汗)”,然后,在政治上与大夏联合,“合击匈奴”的国策,却是依然没有实现。
但是,这条古道的贯通,却给了偏居永昌一隅的吕氏一个莫大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吕氏举全族之力,继续向外,最终,打通了南部西南部商道,也就是后世闻名遐迩的“蜀身毒道”——
“蜀身毒道”分为南、西两道,南道分为岷江道、五尺道。
岷江道——自成都沿岷江南下至宜宾,是秦时李冰烧崖劈山所筑;五尺道是秦将常颊所修筑,由宜宾至下关(大理),因所经地域山峦险隘,驿道不同于秦朝常制,仅宽五尺,故称为五尺道。
南道则由成都一宜宾一昭通一曲靖(建宁)一昆明一楚雄一大理一保山(永昌)一腾冲一古永一缅甸(掸国)一印度(身毒)。
西道又称牦牛道,是司马相如沿古牦牛羌部南下故道修筑而成,即由成都一邛崃一芦山一泸沽一西昌一盐源一大姚一祥云一大理,与南路汇合。
“蜀身毒道”的贯通,彻底将永昌吕氏推向的另一个高峰,其所居住地也被称“不韦县”,由此可见吕氏一族在此地的鼎盛辉煌。
但从根子上讲,吕氏却又低调得可怕。
先祖吕不韦当年的遭遇,让族人对于当权者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彻底了然,所以,尽管吕氏此时已经成为永昌说一不二的土皇帝,在整个南中,却像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鼍,从来无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
吕氏的骡马队,常年奔波在在南中向南向西的“蜀身毒道”上,流金淌银,自得其乐,而外人,则难得望其项背,甚至,连管中窥豹,都难如登天。
诸葛亮当初征南中,最终的战场就在永昌郡,当年的永昌郡守王伉也正是得了吕氏一族的吕凯的大力襄助,才有了后来的三大反王聚永昌,集中攻打小小的永昌郡城,却不得,最终被诸葛亮一举合围歼灭的壮举。
永昌会战结束,诸葛亮率领大军入城已毕,问郡守王伉曰:“谁与公守此城,以保无虞?”
王伉曰:“某今日得此郡无危者,皆赖永昌不韦人,姓吕,名凯,字季平。皆此人之力。”
孔明遂请吕凯至。凯入见,礼毕。孔明曰:“久闻公乃永昌高士,多亏公保守此城。今欲平蛮方,公有何高见?”
吕凯遂取一图,呈与孔明曰:“某自历仕以来,知南人欲反久矣,故密遣人入其境,察看可屯兵交战之处,画成一图,名曰《平蛮指掌图》。今敢献与明公。明公试观之,可为征蛮之一助也。”
孔明大喜,就用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于是孔明提兵大进,深入南蛮之境,七擒孟获,南中方平。
这一战,吕氏不过是稍微露了一下峥嵘,便让诸葛亮收获南征大捷。由此可见吕氏在南中的可怕实力。
南中四郡改为七郡后,诸葛亮封吕凯为新建昆明郡守,一方面是对其功业的犒赏,另一方面则是想将吕凯调离吕氏的大本营永昌郡,分化其家族势力。
但是吕凯却不为所动,以自由闲散不喜为官为由,拒绝了郡守一职。
人家吕氏才不上你诸葛亮的这个当呢。
人家有的是底气不当你这个郡守。但在永昌郡,无论谁来做郡守,和姓吕的做,有什么两样!铁打的吕氏流水的官,不信,你试试!
这也就是你诸葛亮亲自前来,人家吕氏拱手献上一本《平蛮指掌图》,若你不来,人家吕氏自己揣口袋里,说不得哪一天就自己用上了呢。
吕氏用心之深,由此而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此事,也惊得诸葛亮一身冷汗——看来,吕氏已然尾大不掉了。
不得已,诸葛亮只好自己打自己的脸,让原来的永昌郡守王伉去了昆明郡,而启用吕凯做了永昌郡守,反正这永昌郡本来就是人家吕氏的,给了,总比不给的好。遮遮掩掩的久了,终究要出事的。
但诸葛亮又怕吕氏坐大难制,便将大理蛮族中的三江蛮也划归了永昌管辖,其实,也就是将蛮王孟获的地盘纳入永昌郡管辖,这就等于给吕氏这只猛虎的山头上,又放了另外一只猛虎进来。
一山不容二虎,就看这虎是谁的虎了。
若二虎相争,则必有一伤。这,未尝不是蜀汉政权的所期盼的事情了。
尤其是孟氏这只虎所辖的三江口区域,也只是名义上属于永昌郡,实际上却又是人家蛮王孟获的自治领地,你吕郡守管不着!
诸葛亮的“以虎制虎”“防虎为患”的策略,不得不说手段异常高明,于是,永昌郡的这两头猛虎,便不得不“相安无事”了。
孟获的三江口生产百物,银坑洞金银无数;不韦的吕氏志在外夷,固守商道获取暴利,彼此各取所需,且相得益彰得狠,也因此,这个小小的永昌郡发展的势头,反而比其他郡还要好咧。
不仅如此,整个南中,可能也就永昌郡的治安环境最好,只要吕氏和孟氏这两块压舱石不乱,永昌,可能连一个想自立山头的蛮人都没有。
作为两大家族的掌门人,孟获和吕凯的私交也甚好。
本来就是这样嘛,两大豪族,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销售,怎么可能不好呢。
孟获虽为蛮王,且为首富,但在吕氏这里,却只是莽夫一个,而他的这个蛮王身份,政治意味颇深,他孟氏想在蜀汉朝堂上真正拥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每次去到成都成为笑柄一般的人物,也需要吕氏在旁边多做指导的。
在政治智商方面,孟氏给人家吕氏提鞋都不配。当年孟获造反,明面上自然是败在诸葛亮手下,但也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败在吕氏手下。
即便如此,现在的孟获对吕凯,却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敬意。
孟获是蛮王不假,但人家的智商,可是一直在线的,一点也不蛮。
郡守吕凯有请,孟获岂敢怠慢,当即便离开三江口,快马加鞭地赶往永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