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落门》最新章节。
再后面就是李严,此时的李严,却是益州帮派势力的代表。李严的劝进,表示益州土着们的支持态度。但益州土着们被排在这些人之后,也间接表明了此时,益州帮在刘备集团里的座次排名。
此后,蜀汉的政治权力的帮派座次,基本以此次劝进表的排名为准。
李严在犍为太守任上,表现出优秀的治政能力: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
这自然是好的一面。
但是,李严的性格缺陷,也在此时表现了出来。
李严性情孤傲,难与人相处,在任期间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引得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
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
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从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李严被益州土着势力接纳,便是发生在此一期间的事情。
另外,李严与益州土着们的苟合,更像是一个郎有情来妾有意的事情,相看两不厌。
因为益州土着虽说势力庞大,盘根错节得厉害,但在刘备的朝堂里,代表人物并不多,在军中更是弱势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有一个吴懿冒出了头,但很快,吴懿寡居多年的妹子,却忽然就成了蜀汉的皇后娘娘,由此,吴懿吴班这一干军中代表,便沦为外戚,也被高高挂起了。
而李严却恰好填补了益州土着们在军中的空白。
李严的政治智商其实并不怎么高明,只算是中人之姿吧,这样的人,好操弄摆布。若像法正孟达那样的智商超群的东州代表,其实很不好相与的。
法正太强横,孟达多反复。
有了益州土着们的支持,李严的能力便也被加倍凸显出来。
特别是治下剿匪,换了旁人,还真的没有那么简单,但在益州土着们的加持下,李严的剿匪事业干得“如火如荼”“顺理成章”“成绩斐然”,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匪患,本就是土着豪族们的势力外延,或者说穿了,就是豪族们的利益诉求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所以,只要李严需要,就会有匪患发生。然后,只要李严需要,匪患很快便销声匿迹。至于牺牲几个匪头豪酋,对于土着豪族们来说,这算什么?连个屁都不算。
既然这些匪首们早就成了别人的工具人,走上了这条路,被牺牲便是一种觉悟。没有这种觉悟,还想被人家豪族利用,你滚一边子去,最好有多远你滚多远。
这世上,最不缺的,便是拥有这种觉悟的人。
蜀汉最奇葩的一幕便出现了,朝堂上专注外敌,忙得不亦乐乎;李严到处平叛,胜利接踵而至。
李严成为短暂的刘备时代最耀眼的军事天才,光芒一度胜过所有开国元勋,包括张飞赵云等人,都被掩映在其光芒之下,委曲求全。
于是,李严的政治地位便越来越重要了。
章武二年(222),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夷陵之战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这就已经有了托孤的意思了。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益州土着们的计划,正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成功,趋于完美。
大家都拭目以待。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将军,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建兴元年(223),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自此,李严和诸葛亮成为唯二的托孤大臣,理蜀汉事。
在刘备的托孤计划中,诸葛亮主理政务,李严主理军务,二人互相配合。此时的李严,作为益州土着们的代表,正式开始在蜀汉朝堂上成为顶梁之柱,这是刘备不得已的作为,更是益州土着们乐见其成助推多年不懈怠的结果。
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蜀汉风雨飘摇之际,李严却度过了一段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幸福时光。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本该拥有大好前程的李严,却被命运的车轮给碾压得面目全非。
刘备托孤时,将荆州帮和益州帮的二合一架构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但他唯独忘记了一点——此时非和平时期。
也因此,在刘备去世后,随着蜀汉国外国内迅即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刘备原本的托孤格局瞬间就被全盘打破。
首先,因为夷陵一战将蜀汉的生机几乎全部败亡,主力没有了,一批骨干人才也都陨于此战中,南中叛乱四起。诸葛亮必须集中所有力量讨伐南中叛军。
这,需要一个托孤大臣亲自坐镇的吧。
然后,蜀汉和孙吴之间的关系,既是盟友,亦为仇雠。这二者的关系,唇齿相依,但若有机会,由二而一,与曹魏来一个“隔江而治”,也并非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李严镇守永安宫,防止东吴趁火打劫,也就显得和南中平叛同等的重要了。
于是,两个托孤大臣一个去了南中,一个镇永安,就显得十分合理。
相对而言,征南中的,要有许多动作运作,要集中蜀汉几乎全部的有生力量,而镇永安的,只要睁大两只眼睛,不给孙吴以可乘之机就好了。
由此,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位托孤大臣的命运,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两个方向。
李严没有机会参与南中平叛,从而让诸葛亮一步步坐大,将军政民政所有政,都一把抓了。
南中平叛结束,诸葛亮已经一家独大。
而当蜀汉的精力放在北伐事业上时,李严又因为必须坐镇永安宫,防止孙吴来犯,所以,再次遗憾地全程脱离了北伐战场,逐渐地沦为看客一枚,并逐渐远离了蜀汉政权的核心。
北伐十余年打的轰轰烈烈,诸多将军文人成为政治明星,名不见经传的人成为将军侯爷者,数不胜数。
而托孤大臣李严都有意无意地都被排除在外,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托孤大臣”,被市井笑为“托孤闲人”,独自凋零在白帝城的巴山蜀水中,凌乱得一批。
这可不是李严想要的结果,更不是益州帮们想要的结果。
“凭什么呀,大家好不容易推你上位,最后你却一直枯坐白帝城,想干嘛?钓鱼过余生?”
不管是钓鱼,还是摸鱼,都是益州土着们所不能忍受的。
在益州帮一而再再而三的鼓捣之下,李严的心态便有些变态了。
于是,李严多次上书诸葛亮,主动要求参与到北伐战争里去——大家皆为托孤重臣,某愿为北伐尽一份力。
诸葛亮也念及他是托孤大臣,总是这样被孤立在北伐大业外既不好看,也不好听,于是,李严便也参与到北伐事业中来,成了都粮草官,负责为北伐大军筹集转运粮草。
如果一切顺利,也就罢了,北伐的功劳簿上,也会给李严这个托孤大臣记上一笔。
但,诸葛亮的如此安排,却引来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李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因为李严对这个“都粮草官”很不感冒,甚至认为这是对自己这个托孤大臣的侮辱!
“我去你大野的都粮草官!你把老子当哈儿耍的嗦!”
不出意外,意外很快便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