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最新章节。
“蛮王,你可别卖关子了,快说说!”关兴一副猴急的样子。
孟获看着关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孟获的女儿花蔓嫁给了关索,关兴作为哥哥,理应称呼孟获一声伯父;然而孟获自己又娶了关银屏,关兴作为关银屏的哥哥,孟获按道理应该称呼其一声大舅哥,只是这辈分属实有些乱。
“也罢,各论各的,且先以官职称呼算了。”孟获心中想着,然后开口道:“关将军,这司马懿生性多疑,丞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我们虽然每天都在退兵,但锅灶反而增加,这会让司马懿心生疑虑,从而无法快速决断,让我军有机会全身而退。”
“那这和我们能不能夺下潼关有何关系?”关兴想不明白。
“既然司马懿心有疑虑,那我等便打消他的疑虑,只待我军撤出大半兵马,给他露个破绽,以司马懿的聪明,必定知道我军是真撤退,假增兵,面对如此诱饵,且还是自己看破的,这个智者不可能不有所行动,我等只需埋伏一二,必定可以赚得司马懿大军。”孟获将自己得计策和盘托出。
众人听了无不惊喜,纷纷夸赞起来,
“蛮王好计谋,当真是顺水推舟。”
“不愧为蛮王。”
“蛮王当真智计盖天。”
“咳咳!”孟获咳嗽两声,掩盖自己得尴尬,继续分析道:“此计的关键在于‘以退为进’,我们通过制造虚假的增兵幻象,诱使司马懿认为我们真实撤退的同时,边防松懈。而当他派兵试图占据潼关时,我们已安排精兵埋伏,利用他们对虚实未知的恐惧,一举将其击溃。”
孔明闻言也不禁点头称赞:“蛮王此计果然高明,不仅深谙敌人心理,更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疑心与自大。” 于是立即下令按此计划行动。
接下来几日,蜀军依照孔明和孟获的计划,开始逐步撤兵,灶台数量每日增加。与此同时,孟获亲自指挥后勤部队,确保灶台的增加不引起内部混乱,同时秘密准备伏击所需物资。
而魏营内,司马懿精心策划的这场计谋,他预料到苟安的行动一定会成功,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着蜀兵撤退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将带领大军迅速出击,对蜀兵发起猛烈的攻击。
司马懿见蜀军虽撤退却逐日增加灶台,心中既疑惑又不安。他派出探子多次打探,每次汇报都是灶台数量有所增加,这使得他更加焦躁不安,生怕错失了追击的最佳时机。
在蜀军撤退的第三日,感觉到不对的司马懿,决定亲自去看看。
司马懿率领轻骑出了潼关,绕道蜀营侧面的山上,看到蜀营内虽然锅灶增加,但很多造只有烟火,而并无人看管,司马懿一愣,有些疑惑,待看到蜀营内虽有人往来,但伙夫出营打的饮水数却大减,司马懿心中便是一定。
“走回城。”司马懿上马扬鞭,急速回城。
然后率领主力部队出了潼关,试图在蜀军完全撤退前先吃掉一部分敌军。然而,他未料到的是,孟获已经预料到他此举,早已安排好精兵强将埋伏于潼关周边的山林之中。
当魏军匆匆进入蜀营,试图抢占阵地时,突然间,四周山鸣谷应,蜀军的伏兵如神兵天降,从四面八方包围了魏军。司马懿见状大惊失色,急忙下令撤退,但已然不及。
“仲达,好久不见。”赵云从军卒中拍马而出,站在阵前。
两军对峙,赵云这边未下达进攻的命令,司马懿现在惊疑不定,也未有所动作。
“子龙将军,久违了。”司马懿上前,也开启了寒暄模式。
司马懿与赵云,两军阵前,气氛凝重而又诡异地平和。历史的车轮似乎在此刻缓缓转动,两位老将的寒暄,不只是礼节的交流,更是经验的较量。
“子龙将军,自荆州一别,已隔多年,贵气依旧,真是让人怀念。” 司马懿首先打破沉默,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赵云的尊敬与警惕。
赵云淡然一笑,回应道:“仲达兄亦是风采更胜往昔,曹营这些年辛苦了。”语气平和,却不失锋芒。
两人的对话表面上充满了客套,实则暗藏玄机,每一句话都似剑拔弩张,试图探测对方的底线与意图。
“听闻子龙在蜀中如鱼得水,为何今日会出现在此?”司马懿试探性地询问。
“蜀中固然好,但战事未定,身为武将,自当随军征战。仲达兄不也是如此?”赵云反问,话语间彰显出不屈的战意。
司马懿笑了笑,话锋一转:“子龙曾言,壮志未酬,身不由己。今日对垒,可有怀旧之情?”
赵云沉默片刻,继而道:“战场无情,旧情虽有,但各为其主。仲达兄岂非同样感受?”
“哈哈,子龙快人快语,司马某佩服。确实,忠臣不事二主,你我虽理念不同,却也有相通之处。”司马懿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赵云点头:“仲达兄深明大义,今日之战,或许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
“哦?子龙有何高见?”司马懿眉头微挑,显得有些意外。
“两军对峙,胜负难料,不如我们就此退兵,避免无谓的血流成河。保持现状,互不侵犯,待天下大势明朗再行决断。”赵云提出自己的想法,声音坚定。
司马懿听后沉吟不语,片刻后缓缓开口:“子龙之议,司马某自会考虑。然而,军令如山,非常之策需上报魏王。”
“仲达兄此言差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日之事,仲达兄难道不能独断?”赵云步步紧逼,试图找寻突破口。
司马懿苦笑:“子龙高看我了,此事关系重大,必须慎重。”
二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尽管彼此都保持着一定的尊重和礼节,但言辞之间都透露出各自的立场和坚定的态度。
就在二人唇枪舌剑的时候,魏军内突然有人大喊:“不好,将军,潼关有烽烟冒起。”
司马懿一惊,回头看去,正见到潼关方向冒起几缕狼烟,
“不好,中计了。”司马懿突然回过神来,这赵云围而不攻,可不是想息事宁人,不过是在拖延时间而已。
司马懿知道这是心理战术,旨在瓦解己方士气,召集将领,厉声喝道:“吾等身经百战,岂可因一时之困而慌乱!今日之计,唯有背水一战,方能生还。”
魏军将士听后,士气稍振。司马懿即命部分兵马列阵于外,做出一副欲与蜀军决一死战的姿态,而暗中则派精锐部队寻找突围的机会。
赵云在高处观战,见司马懿治军有方,不禁赞叹其临危不乱的将才。但他亦知司马懿已是强弩之末,遂密令赵云、魏延各领一支精兵,悄无声息地绕到魏军后方,截断了所有可能的退路。
赵云再出一计,传令火攻。蜀军以火箭射向魏军营帐,大火瞬间点燃了魏军的防御工事。熊熊火光之中,司马懿咬牙切齿,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全军突围。
“向后突围,回潼关。”司马懿急忙下令。
司马懿的命令在混乱的营地中迅速传达,魏军将士虽然惊慌,但仍保持着基本的战斗队形,开始向后撤退。火焰在他们的背后燃烧,将夜空映得一片通红,似乎预示着这场战役的惨烈。
赵云站在高处,冷静地指挥着蜀军的火攻,他的眼中闪烁着战术家的光芒。见司马懿的军队开始有序撤退,他不禁佩服对方的临危不乱,但同时也加重了攻击,意图在魏军突围时给予最大的打击。
此时,赵云和魏延率领的精兵已经悄无声息地绕到了魏军的后方,并开始截断他们的退路。箭雨和火攻交替进行,使得魏军陷入混乱。然而,司马懿并未轻易放弃,他的眼神坚定,指挥若定,显然已有预谋。
“快,向东南方向突围!”司马懿低声对身边的副将说。他的声音虽低,却足够让周围的人听到。东南方向是他们唯一的生机,因为那里没有火光,也未见到敌军的踪影。
魏军开始转向,试图从东南方向撕开一条生路。蜀军的火攻虽然猛烈,但在司马懿的指挥下,魏军逐渐找到了突围的方向。弓箭手掩护,步兵和骑兵相互配合,一边抵抗着火焰和箭雨,一边向东南方向稳步推进。
赵云发现了魏军的动向,立刻调派兵马进行拦截。他知道,如果让司马懿的主力成功突围,那么这场战斗就等于功亏一篑。于是,他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迅速向东南方向移动,意图彻底切断司马懿的退路。
双方在夜色中的激战愈发激烈。魏军在司马懿的带领下尝试突破蜀军的包围,而蜀军则在赵云的指挥下层层设防,步步紧逼。战场上,刀光剑影,烽火连天,每一个士兵都在为了生存而战,为了胜利而斗。
在一次次的冲击和反冲击中,魏军虽然勇敢,但伤亡惨重。每一次突围都被赵云巧妙地化解,蜀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司马懿眼见局势不妙,眉头紧锁,心中焦虑。他知道,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否则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