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徐氏略记》最新章节。
当夜深人静之时,贺齐率领这支精锐部队悄悄地沿着那条隐蔽的小道前进。他们行动迅速而又悄然无声,如同鬼魅一般接近了山峰。到达山脚后,士兵们手持铁戈奋力劈砍山石,硬生生地开辟出了一道通往山上的阶梯。随后,他们又巧妙地利用垂下的布匹相互援助,艰难地攀爬而上。
就在陈仆和祖山还沉浸在睡梦中时,贺齐所带领的士兵已经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他们面前。一时间,四周鼓声大作,号角长鸣,喊杀声震耳欲聋。陈仆和祖山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惊慌失措,完全乱了方寸,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在恐惧的驱使下,他们甚至顾不上坚守扼守的山道,匆忙逃回了自己的大营。
此时,吴大军见时机已到,立刻登上山顶,向着敌人的营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士兵们个个奋勇当先,势不可挡,很快就突破了敌军的防线。在激烈的厮杀中,叛军节节败退,最终被彻底击溃。此役共斩获首级七千余颗,可谓战果辉煌。
与此同时,歙县的金奇和毛甘眼见大势已去,也率领部下投降。至此,贺齐大获全胜,成功地平定了整个黟、歙地区。
此次战役,贺齐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种战术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为后世的将领们在山地作战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贺齐的这次胜利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定丹阳之后,贺齐经过深入调研和缜密思考,再次向孙权呈上一份详细而深刻的表章。他在表中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将歙县划分为新定、黎阳、休阳三个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指出连同黟县、歙县以及始新县在内,一共形成六个县。这份建议得到了孙权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基于此,孙权当机立断,决定从原有地域中划分出这六个县,设立新都郡。同时,鉴于贺齐在平乱中的卓越表现以及对地方治理的深刻见解,孙权任命贺齐担任新都郡的太守一职。郡治所在地选定在了始新县,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对整个郡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统治。此外,为了表彰贺齐的功绩,孙权还特别加授其为偏将军。
公元 209 年,也就是建安十四年的时候,贺齐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开始着手在灵岩山的山麓处兴建新都郡城。他亲自规划设计,精心组织施工,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座城池依山傍水,布局合理,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而且内部设施完备,成为当时江南地区一座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时光荏苒,到了公元 211 年,即建安十六年,吴郡余杭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叛乱事件。当地百姓郎稚纠结起自己的宗族势力,公然造反作乱,成为一方寇匪。他们的行为迅速引起了周边民众的恐慌,短时间内便吸引了数千人加入其中,使得叛乱规模不断扩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贺齐毫不犹豫地率领军队出征征讨。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贺齐所部很快就取得了重大胜利,一举击败了郎稚及其叛军。这场平叛战役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东吴政权的稳定,也让贺齐的威名远扬。上述记载表明,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决定要在余杭县增设一个临水县。贺齐领受命令准备返回始新郡的治所所在地。就在他即将启程踏上归途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孙权竟然亲自现身前来给他践行!现场鼓乐喧天,歌舞升平,好不热闹。孙权慷慨地赏赐给贺齐一辆华丽的车子以及一匹神骏非凡的宝马良驹。当这场盛大的宴席落下帷幕之时,孙权热情地邀请贺齐登上自己那辆尊贵无比的御车,但贺齐却惶恐不已,连连推辞,表示万万不敢承受如此殊荣。然而,孙权心意已决,他唤来身边的侍从,硬是将贺齐搀扶到了御车上。紧接着,孙权又下令让众多吏卒与骑兵在前方开路护驾,整个场面隆重庄严,仿佛就是孙权本人在郡中举行重要典礼一般。孙权面带微笑,凝视着这支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感慨万千地说道:“人生在世,必须竭尽全力去拼搏奋斗,如果不能日积月累地付出艰辛勤劳,积攒下卓越的功勋业绩,那么这般无上的荣耀绝对是无法企及的啊!”直到马车缓缓行驶出一百多步远之后,孙权这才转身离去。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公元 213 年,也就是建安十八年的时候。此时,豫章郡东部地区的百姓之中出现了一股骚乱的浪潮。彭材、李玉、王海等人纠集在一起,兴兵造反,沦为盗贼,他们的势力迅速扩张,很快便聚集起了一万多人的庞大队伍。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贺齐毫不畏惧,毅然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平乱。经过一场激烈血腥的战斗,贺齐最终成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不仅将为首作恶的元凶绳之以法,予以诛杀,而且还迫使其余那些参与叛乱的贼众纷纷归降。随后,贺齐对这些投降的人员进行了精心筛选。他把其中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之人招募进了自己麾下的军队,使其成为一支更加强大的力量;而对于那些相对较弱或者不太适合从军作战的人员,则妥善地安排他们回到本县,编入普通民众户籍,让他们能够重新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由于贺齐在此次平叛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因此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官职得以晋升,荣升为奋武将军。
公元 215 年(建安二十年),风云变幻之际,东吴之主孙权亲率大军征讨合肥,欲一展雄图霸业。然而,曹军将领张辽却宛如猛虎出山,自城中悍然杀出,其势锐不可当。一时间,吴军陷入被动,战况岌岌可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贺齐挺身而出,率领麾下兵马奋勇迎敌,坚决阻击张辽的凶猛攻势。不仅如此,他还成功收回了徐盛在战斗中被刺伤时不慎丢失的长矛,为吴军挽回了些许颜面。
随着战局的发展,孙权见形势不妙,果断下令退兵。岂料,此时的张辽并未打算放过他们,而是趁胜追击,率军如疾风般猛扑而来。孙权一路撤退,直至抵达逍遥津。面对眼前宽阔的河水和追兵的逼近,情势愈发危急。关键时刻,孙权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急策其所乘之骏马,奋力一跃,竟奇迹般地腾越而过。
所幸,贺齐早已率领三千精兵在逍遥津南岸严阵以待,及时接应到了孙权一行。正是因为有贺齐的接应,孙权方才得以侥幸逃脱此劫。
脱险之后的孙权登上大船,心情稍稍平复。在宽敞的船舱内,他摆下宴席,与众将共饮庆功酒。正当众人开怀畅饮之时,贺齐突然离席而出,径直走到孙权面前。只见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道:“主公啊,您贵为一国之尊,身份无比尊崇,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万分小心谨慎。今日之事,实乃凶险至极,差一点就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灾难。咱们这些作为部属的,一个个都吓得心惊胆战,仿佛天崩地裂一般。恳请主公能将此次经历视为刻骨铭心的教训,终生铭记于心,切莫再重蹈覆辙!”
孙权听闻此言,深受触动。他连忙站起身来,亲自走上前去,轻轻地为贺齐拭去脸上的泪水,满怀愧疚地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实在惭愧不已。此次教训,朕定当深深铭刻于心中,绝不仅仅只是书写在束身的大带上而已。日后行事,必当慎之又慎,以不负众望。”言罢,君臣二人相视良久,眼中皆流露出坚定之色。
公元 216 年,正值建安二十一年,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在鄱阳一带,百姓们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尤突的人物出现了,他心怀不轨,竟然接受了曹操赐予的印绶,并借此煽动当地百姓起来作乱。一时间,陵阳、始安和泾县等地纷纷响应尤突的号召,叛乱之势迅速蔓延开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东吴方面派出了大将贺齐与陆逊率军前往征讨。这两位将领智勇双全,他们率领着精锐之师,一路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终于成功地击败了尤突所领导的叛军。这场战役异常惨烈,双方死伤无数,最终贺齐和陆逊一方斩杀了数千名敌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战争并未就此结束。尽管尤突已败,但仍有一些残余的贼众负隅顽抗。不过,在贺齐和陆逊的强大威慑下,这些贼众也渐渐失去了斗志,最终选择了归顺投降。至此,丹杨三县的寇贼之乱得以彻底平息。
由于在平叛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贺齐受到了朝廷的嘉奖。他被授予安东将军一职,同时还被封为山阴侯。此后,贺齐肩负起了更为重要的责任——镇守长江江面上的防护工作。他亲自督率军队,负责巡查从扶州以上一直到皖城的广阔水域,确保东吴的水上安全无虞。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公元 222 年,也就是黄武元年。此时,北方的曹魏政权对东吴虎视眈眈,一场新的大战即将爆发。魏国将领曹休等人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攻吴。东吴方面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当即派遣吕范督领徐盛、全琮、孙韶等一众名将,集结东吴水师奋起抵抗曹军的进攻话说那贺齐由于路途遥远而姗姗来迟,到达之后便安营扎寨于新市,准备抵御来犯的魏军。这一日夜晚,原本平静的长江之上突然狂风大作,掀起惊涛骇浪。东吴主力水师的船只在这狂风巨浪之中剧烈摇晃,船缆竟纷纷断裂开来!
吕范等人率领的船队瞬间失去了控制,如脱缰野马一般顺着风浪向北岸漂去。此时,早已埋伏多时的张辽和王凌等人见状大喜过望,当即指挥大军趁机发动猛攻。一时间喊杀声四起,火光冲天,东吴军队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此役过后,东吴方面伤亡惨重,仅仅是战死者就多达数千人之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可谓损失巨大。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贺齐因为尚未渡过长江,所以并未遭受此次灾难带来的任何损失。也正因如此,他麾下的诸位将领才得以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
再说这贺齐,此人不仅英勇善战,而且生性奢靡浮华,对于生活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更是追求极致的奢华与精致。其所部士兵们配备的兵甲器械无不是制作精良、外观华美的上等货色。就连他自己乘坐的船只也是经过精心雕琢装饰而成,船上的青色篷盖高高耸立,绛色帷幔随风飘扬;桅杆、桨橹以及各种兵器上面均绘制着精美的花卉瓜果图案,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此外,那些用于冲锋陷阵的蒙冲战舰一艘接着一艘紧密相连,远远望去宛如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峰一般壮观无比。
曹魏一方的曹休等人看到这样一支装备豪华、气势汹汹的东吴水军,心中不禁对贺齐生出几分忌惮之意。他们深知若是贸然与之交战,恐怕难以占到便宜。权衡利弊之下,曹休最终决定率领大军缓缓撤退而去。
经此一役,贺齐声名大噪,因其战功卓着而受到朝廷嘉奖,被擢升为后将军,并授予假节之权,同时还兼任徐州牧一职。自此以后,贺齐继续统领着他那支精锐之师南征北战,为东吴立下赫赫功勋。
公元 223 年,正值黄武二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东吴朝野之事——吴戏口守将晋宗竟然率领所部军队公然叛吴投魏!消息传来,犹如一道惊雷在东吴上空炸响,众人皆惊。而魏国之主曹丕得知此事后大喜过望,立即册封晋宗为蕲春太守,并下令让他返回镇守蕲春(即如今位于湖北蕲春西南之处),负责防守两国边界。
自此以后,晋宗便倚仗着曹魏的势力,时常派兵渡过长江,对吴国边境的城邑如乐安等地展开袭击骚扰。这些频繁的侵扰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让身为东吴之主的孙权感到颜面尽失,深以为耻。
然而,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在同年六月,尽管此时正值盛夏酷暑之际,按照常理来说并非出兵的最佳时机,但孙权却决心要给予晋宗致命一击。于是乎,他果断地命令大将贺齐统领麋芳、刘邵等各部人马,趁敌人毫无防备之时发动奇袭。
贺齐深知此次行动责任重大,他精心策划部署,巧妙安排兵力,力求做到万无一失。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吴军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蕲春城前。城中守军猝不及防,顿时乱作一团。贺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麾下将士们亦是士气高昂,锐不可当。经过一番激烈厮杀,最终成功俘虏了叛徒晋宗,并顺利收复了蕲春郡这片失地。
经此一役,东吴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人们对孙权的果敢决断和贺齐的智勇双全赞不绝口。而贺齐也因其卓越战功备受尊崇,成为了吴国将领中的佼佼者。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公元 227 年,已是黄武六年。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贺齐不幸离世。他的离去对于吴国而言无疑是一大损失,但其英勇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被后人传颂不衰。。
总评
贺齐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战争中立有大功,讨平叛乱无数,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深受孙权器重。后来在与魏国的多次边境争斗中也屡立战功,官至后将军,并领徐州牧。他生性奢绮,尤其军事方面,兵甲器械极为精良,所乘的船只奢华至极。
历史评价
陈寿:1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凡此诸臣,皆克宁内难,绥静邦域者也。2(贺)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chān],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
奚熙,这位活跃于三国时期东吴朝堂之上的官员,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了波折与戏剧性。
在孙皓统治时期,奚熙最初踏上仕途之路,担任着中书郎一职。建衡元年,东吴重臣陆凯身患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心系国家大事,向孙皓进谏直言。陆凯特别提到了奚熙此人,称其不过是一名出身低微的小吏罢了,却胆大妄为地兴建起浦里田,妄图恢复那早已尘封的严密旧制,实非可委以重任之辈。
然而,奚熙并未因此而收敛自己的行为。凤皇元年,一场风波悄然掀起。奚熙竟然无端诬陷宛陵令贺惠有罪,此事惊动了朝廷。于是,朝廷派遣使者徐粲前往宛陵调查审理此案。谁料想,这一查竟查出了更多的事端。奚熙眼见事情败露,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倒打一耙,诋毁徐粲有意袒护贺惠,并且指责他未能迅速果断地处理案件。孙皓闻听此言,龙颜大怒,当即派遣使臣赶赴宛陵,将徐粲就地斩杀,同时收捕贺惠下狱问罪。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之后恰逢大赦天下,贺惠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凤皇三年。此时的奚熙已升任临海太守,但他那颗不安分的心依旧躁动不已。任职期间,他竟然胆大包天地给会稽太守郭诞写信,肆意非议国政。郭诞收到信后,或许是出于种种顾虑,并没有将此等大逆不道之言上报朝廷。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件事最终还是被发觉。郭诞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发配至建安去负责造船事务。而奚熙得知消息后,非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拥兵自重,封锁了海道,公然对抗朝廷。如此行径自然激起了朝廷的愤怒,最终奚熙被他的部下所杀,其首级也被传送到建业示众,而他的家族更是惨遭株连,被夷灭三族。至此,奚熙短暂而波澜起伏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奚熙在东吴时期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政治动荡方面
他的诬陷行为直接导致朝廷内部出现混乱。使者徐粲险些被斩、宛陵令贺惠被捕入狱,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使得东吴的行政和司法秩序被扰乱,加剧了朝廷官员之间的相互猜忌和不安,使得官场氛围更加紧张。
他在临海太守任上拥兵叛乱,这无疑对东吴的地方统治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切断海道等行为不仅扰乱了当地的经济交流,还威胁到了东吴沿海地区的安全稳定,削弱了国家的统治力量。
对政权形象的影响
奚熙作为官员,其诬陷他人的行径让东吴的政权形象在民众眼中大打折扣。民众会认为朝堂之上充斥着勾心斗角、诬陷忠良的现象,从而降低对政权的信任和支持。
叛乱行为更是将东吴内部的矛盾暴露无遗,给东吴政权蒙上了一层不稳定和治理不善的阴影,无论是对内安抚百姓,还是对外展示国家实力,都产生了负面作用。
对其他官员的影响
他的行为让其他官员不得不时刻提防被类似地诬陷,使得官员们在履行职责时可能会畏首畏尾。比如一些负责司法审讯的官员,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指控偏袒而不敢公正地处理案件。
对于和他有交往或者处于同一辖区的官员来说,奚熙的叛乱可能会使他们陷入危险境地。例如会稽太守郭诞就因为和他有所关联而遭受牵连,被送建安作船,这种无端的牵连也使得官员们人人自危。
东吴的官吏尚且如此,更何况君主,灭亡不是没有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