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最新章节。
前明时,朱棣可以说是武力爆表的一个皇帝,但五次出塞,战果可以说不值一提。
确实,也会烧一些草场,毁一些牧民的帐篷,但朱棣一次也没咬住蒙古的主力,根本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果。
五次亲征,三大营主力三十万,二十万后勤兵马,动员人力超过二百万,物资钱粮无数,把洪武三十年的积储用的光光,获得的战功不及蓝玉捕鱼儿海一次的战果。
朱棣也是被严重夸大了。
大周对北虏和东虏的战事更频繁,连文官都略懂战事,而不是前明那些指手画脚的外行。
大家心中都有数,现在当务之急是往前方送军需物资。
最重要的就是火药,炮弹,箭矢,甲胄……
然后,一个粮食就能抵这些军需物资的全部意义。
毕竟军镇都有储备军需物资。
虏骑强攻的可能性也不大。
消耗有限。
粮食才是重中之重。
军镇当然也有储粮,但基本上不会太多。
毕竟几十年一次的大举入侵时间点是完全随机。
随时给各镇储备一年或半年的储粮,消耗太大了,长久维持,大周的国力也坚持不下来。
还是那句话,北方的自给能力不足,储粮要维持近二百万人的京师已经仰赖漕运。
还有甘肃,宁夏,榆林,陕西,山西,大同,宣府,蓟州,辽东九镇百万大军,都是不能自给自足。
当地最多能解决五六成左右的军粮军需,其余的都要中枢调拨。
而虏骑入关,这一次是在蓟州,上一次却是从宣大破紫荆关而入。
维持九边加京城充足的军需储粮,以大周的国力根本就办不到。
只能哪一处有警,便将物资向某处倾斜。
这也是国力不足的窘迫之处。
关键点在军需和粮食,连这群普通的文武官员都知道。
越是知道,越觉吃力。
这一次虏骑破关显然是东虏和北虏在事前进行了充份的沟通,东虏牵扯辽镇力量,使最强的辽镇不能入援,入境的北虏骑兵里必定还有东虏的精锐在内,不然北虏很难有这么大的野心和决断力,也没有这实力。
骤然发难,暴起入境。
蓟镇一完,京师被围,辽镇被隔。
搞不好又是守京师定乾坤。
虽然大家对京师能守住颇有信心,但一想到要被围数月乃至半年以上,仍是令人心中焦虑。
万一有个漏洞疏忽被鞑子抓住了……
那可就全完了。
所有人情绪的亢奋都是来自这种不安和惶惧。
没有人喜欢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
官员都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城中百姓的情绪如何。
这两天外逃的人越来越多。
朝廷也乐得如此。
只要虏骑没来合围,能跑多少是多少。
当然,匠人,兵丁,官吏,衙差,这些人一个也别想走。
能走的就是平民和僧道,商人之流。
就算真的虏骑围城,守城靠的是京营将士,最多征召一些壮丁帮着准备守城器械,运送粮草,有几万人足够了。
前明时征召城中壮丁,又不甄别,结果上城一群地痞无赖,闹出大笑话,对守城还毫无用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汲取前明教训上,大周算是做的相当不错了。
只是人力有尽时,大周也有自己的毛病难以自治。
到辰时一刻,午门左右掖门大开,诸多朝官开始随着诸王,勋戚,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等高官显贵进入宫中。
穿过左右掖门,再过皇极门的左右掖门,眼前就是硕大的皇极殿广场。
按后世计量单位算,眼前的广场有三万多平米,大约是四十五亩大小。
站了几千入宫朝参的官员,还有数千皇城禁卫,宦官,宫人,仍然是显得空旷,浩大。
两边还有三十多间朝房横亘,若不是这个时空有大周的存在,这些当临时休息处,或是仓房的房子,此时该收拾出来改为军机处了。
待诸臣依班次排列完毕,三声净鞭响起,代表皇帝升座接受朝拜。
所有大臣,包括诸王在内,一起兴拜行礼。
贾赦,贾政,贾珍,分别站在勋贵和文官班次行礼。
三人隐隐都有点兴奋。
贾赦和贾珍的位置当然不够格站在殿中,连丹陛也不够,也就是广场稍前的位置。
对应的是文官的京卿和五品,六品级别。
他们不过是一等和三等将军,空头将军,在他们之前是京中的实职一二三品的武官。
只有四品武官才排在这些空头将军之后。
要排在实职节度使之前,最少也得是勋贵中的侯,伯身份才够。
再向前,就是寥寥无几的几位国公。
赵国公之前,便是诸王。
对应的就是内阁大学士,翰林学士,六部尚书等。
贾家的没落在这会就看的出来。
便是扶持的王子腾,在班次也是节度使,和子,男一个档次,略逊侯,伯。
论实权,则还要超过空头侯伯,只逊于国公。
毕竟国公就算空头的,尊荣也远超普通京营节度和外镇总兵。
贾家就贾赦一个空头一等将军,还在子,男之下,贾珍的三等将军,贾琏的五品捐班,就都别提了吧。
提出来丢人。
几十年前的贾家,只要愿意上进,一个三四品实职武官的官职轻而易举到手。
贾赦,贾珍几个在家里闲居多年。
原本参加朝会就是吉祥物。
这一次他们不仅提前上奏,还会被安排到大殿里奏对。
真的是要大出风头了。
也要叫镇国公府,理国公府,修国公府,还有史家在内的各家看看。
贾家毕竟是贾家。
仍然是勋贵领头羊。
关键之时,还是能拿的出东西帮助大周社稷,帮助天子。
至于车行是不是他们经营出来的……
这很重要?
不都是贾家子弟的产业?
果然,行礼没过多久,戴良就站在殿前,高声道:“着贾赦,贾政,贾珍陛见。”
“臣遵旨。”
三个贾家的人分别在自己队列里答应下来,然后闪身出来。
在各种各样异样的眼神下,分别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