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最新章节。
这会严重挫伤大小贵族和牧民再次南下的积极性。
一次打击,多年平安,这也是多次边塞战争得到的经验教训。
这一次,北虏可谓损失巨大。
大周当然也有损失。
人员兵力和装备的损失不少,墩,台,堡有几十个被攻克,县城,乡镇村落损失也不小。
但无论如何,大周是有十几个行省亿万百姓的庞大帝国,论国力对北虏完全是碾压。
大周只要一两年时间就能恢复如常,北虏这一次却是伤筋动骨了,没有十年八年恢复不了。
其损失最大的是马匹,这么长时间高强度作战,人没死多少,马死的很多。
战马这东西极为娇贵,需要细心照料,战事不顺,战马得不到照顾和充分休息,大量死亡难以避免。
哪怕是北虏战马也不是无穷无尽,这个损失得花时间来弥补。
战马不是杂马,先要在马群中选择个头够高,耐力,冲击力都合格的儿马。
然后需要几年的时间来训练。
普通的杂马,只能用来骑乘赶路,或是用来拉车当挽马。
战马仿佛是精锐将士,是优中选优的结果。
皇太极就曾经用肆意打猎,不爱护战马的罪名免除了莽古尔泰大贝勒的职位,可想而知,就算是这些游牧和渔猎民族,其战马也是珍贵资源。
战马损失,储备的军需损失,最重要的是信心的损失。
两大强虏联手,出其不意的攻击,这样的仗都打亏了,接下来除非是征集漠北漠西等所有部落,举国来战,否则仍然没有机会。
但若是举国来战,那就是赌国运了,大周也不是吃素的,极西的甘肃镇等各镇悍然北上,其余各镇根据情形集兵,内镇驻军北上,一样能集结百万大军。
加上有城池,要塞等防御设施,有过千门的重炮,想强攻得手也很困难。
就算东虏也是举国来战,胜负都在两可之间,更多的是他们劳民伤财,损失惨重。
三方的国力还是大周最强,所以恢复起来肯定是大周最快。
这也是周初时,周军还能深入沙漠和草原还有辽东,主动征伐这两方的原因所在。
至秋时,北虏终于承认失败,大举撤军。
不撤也不行了。
几个月时间,东虏撤了,辽镇入关,宣镇,大同镇都派了大量兵马至战场。
内镇兵也快到了。
加上京营兵也可以放心出动。
再不走,得小心被包饺子了。
北虏的大量人员和战马损失也在这个时期。
还好他们拥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北虏的战马再宝贵,也是相对而言。
大周骑兵一人一骑,北虏骑兵一人三骑是标配。
见机不妙,立刻北窜,大周主力几十万人也没咬住,只能任其逃向北方。
到此时,这一场大战也是宣告结束。
内阁和户部,工部等各衙门负责战后重建,吏部选派得力干员往地方。
景和的吏治再烂总也有清官和干吏,众人都知道战后重建需要得力又清廉的官吏,不然很容易激发民变。
刚打过大仗的地方,百姓遭遇诸多苦难,最少也是颠沛流离,再来一群贪官污吏,激起民变甚至造反都不少见。
这也算是经验了。
再贪再蠢的高层,也不会行此大不讳之事。
毕竟大周开国才百年,中下层也没烂到根,吏治尚有可为,更不要说高层了。
待这些琐事做完,勤王兵马陆续离京,统制以上将领陆续抵京。
众人都明白,这是要议功行赏了。
哪怕普通勤王兵马,一仗没打的,行军在千里以上的,普通士兵都会赏银十两,酒肉若干,由地方官府,兵部,户部共同备办。
凡有克扣赏银和犒军不力的,必受严罚。
行军作战这是军国大事,大周还没有烂到根上,对这等事最为谨慎和仔细。
两件事不乱,国本不会动摇。
一是征伐大事,也就是军事。
二是赈灾。
景和朝再文过饰非,好大喜功,这两件事也是一直抓的很紧。
隆正帝起家,受到赏识,就是南下赈灾办的好。
办事谨慎细致,甚至苛刻,也不怕得罪官员豪强。
景和帝心中清楚,他自己好大喜功,丰享豫大,继任人万不可如此。
赈灾之事,更关系到是否有大规模的造反,所以抓的相当紧,朝廷也极为重视。
仍是前明教训,陕北,河南,山西等地灾情严重,不仅不赈灾,也不减赋,征收如故,加上贪官污吏上下齐手,百姓都要死了,为何不造反?
这两件大事不乱,朝纲乱不了。
像前明那样,不赈灾也罢了。
最搞笑的也是最愚蠢的就是对军队也不上心。
皇太极第一次入关围京师,勤王兵马极多。
但朝廷对带兵来的将领和官员没甚赏赐和奖励。
对普通将士更是苛刻。
兵部为了省钱,连军粮都不给,跋涉几千里到了京师的边军还得饿肚子。
大量陕西,山西边军一怒之下逃散。
有大量边军落草为寇。
后来干脆加入了造反队伍。
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大周犒劳军队还是不惜成本的,就算只跑了几百里过来的,也是有赏银和牛酒。
这样大家才会一心想着勤王,不会如崇祯那样,敲景阳钟没有大臣过来。
他还怪大臣不忠?
也不想想他为君十七年是怎么处理军政事务的。
其实最要紧的还是吏治,但景和帝下不了痛抓吏治的决心,他是要谥仁宗的,头疼的事交给下一代就好。
先犒劳勤王兵马,接下来就是给出力的地方州县记功。
吏员们发钱粮,官员们记功。
将来吏部诠叙,有军功的官员优先提拔,最不济也能调剂个好差缺。
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不能有遗漏。
包括征调徭役的民夫,也发钱粮。
皆大欢喜。